我一个同事要去采访一个著名主持人C,之前她有些顾虑,因为C非常圆滑,说话滴水不漏,而且有丰富的被采访经验,“反侦察”能力极强,就像一个做过饭扒手的警察有一天做了贼一样。同事担心,问出二里地,搞不到有价值的东西可怎么办?
我过去的采访经历中,也经常遇到难搞的采访对象,结果可想而知,基本上都是灾难。一个诚实的采访对象,可遇不可求。
也许有人会问,既然他们接受采访,干嘛还不诚实呢?是这样,龙跟动物乱搞,搞出来的九个儿子啥样都有。每个人面对媒体采访,所呈现出的方式也不一样。我过去采访的人大都是公共人物,以明星居多,这个群体如果你仔细分析一下,会发现,他们都像生活在非洲大草原上的野兔,每天战战兢兢地生活,天上的老鹰,地上的蟒蛇、狐狸……随时会向他们发起攻击。别看明星们熠熠生辉,但他们活在食物链的最底端,没有点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是活不下去的。而这种意识随着媒体发达后逐渐加强。20年前,我采访一些艺人,几乎没有遇到过态度不老实的人,都是有啥说啥,后来,撬开他们的嘴的难度越来越高,原来用牙签,现在用改锥未必都能撬开。不过还好,用改锥的机会不多。
艺人的不诚实,可分两种。一种是态度问题,他们长期处于媒体关注之下,媒体问的问题也大同小异,已经有些麻木,甚至有些烦,一方面他们需要媒体推波助澜,一方面又讨厌媒体问些不着四六的问题,日久天长,态度自然变得不诚恳。当然,媒体记者也难辞其咎,现在的媒体记者很少有做功课的,采访的时候就不太认真,你整天问一些让他们不过脑子就能回答的问题,人家凭啥要认真对待你?另一种是心理问题,能成为公共人物的人,基本上都有心理问题——你不用辩解,即使你没问题,变成名人也会制造出一些心理问题。这些人在应对媒体的时候往往会暴露出心理的短板,有些人自然会被激发出自我保护的意识。怎么保护呢?说一些让你找不到破绽和把柄的话。当然,如果你不幸遇到一个态度和心理都有问题的艺人,你一定想上演手撕鬼子的桥段。很不幸,我曾经遇到过三次——(以下省略三千来字)。
对于不诚实的艺人,你跟TA说上两三句话,就能察觉,因为他们话里话外以及眼神都透露着不诚实的气息。一般而言,诚实的人接受采访,话里面都会有些破绽,不诚实的人,几乎没有破绽。诚实的人在回答时,会以一种探讨的口吻,不诚实的人没有这种口吻。以我的经验,即使你做足了功课,态度十分诚恳,甚至拉下脸把每个问题都打到他的要害上,也未必能达到目的。因为TA早躲进洞里了。那么,是不是采访就失败了?也未必,当你忠实记录这个采访过程和内容时,读者眼睛不瞎,能看出来。只是这个采访可能更像个讽刺小品,没什么新闻价值。比如,我的前同事苗炜采访过于丹,于丹老师说话爱引用古诗词,我怀疑不让于丹引用古诗词,她会立刻变成乔治六世(那个说话口吃的英国国王)。苗师傅坏水一冒,干脆把于丹的回答全变成诗词。(在这里欣赏《采访于丹老师》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3421005/)
采访一些在交流上不诚实的人,感觉就像你在无边的旷野奔跑时突然撞上了一堵墙,是非常令人沮丧的。每次我遇到这类情况,会不得不调整自己,把采访当成一次心理观察,比如,你要留意他们的眼神、表情,不诚实的时候这些是瞒不过你的——当然,一些高手可以做到气定神闲,如果正赶上你采访经验不足,无异于你碰上个拍花子的,你立刻变成爱丽丝,跟着一只不靠谱的小白兔开始了一段催眠之旅。等你回过神整理采访录音时,会发现,这些内容根本不是你想要的。
任何一个被采访者,都是没有义务诚实面对你的,这一点一定要记住。本来媒体与公共人物之间就是猫和老鼠的关系,作为老鼠,我干嘛老老实实躺在那里等着你吃掉我呢,我总得想出点保护自己的办法吧。当然,在中国,媒体与公共人物之间的关系更像是狼狈为奸,不存在被不诚实困扰的问题,只有当你想做一个好记者的时候,这个问题才会出现。
好的采访一定是一个好记者做出来的,跟对方的态度、心理状况无关。
最后讲一个未经核实的故事:话说影星茱莉亚·罗伯茨如日中天的时候,记者纷纷去采访她,包括《滚石》杂志记者。但是因为记者太多,罗伯茨只能给每个媒体十五分钟的采访时间。但十五分钟对《滚石》杂志来说显然是不够的。在记者的争取下,获准可以旁听其他媒体的采访(但是不能使用其他媒体采访内容)。每次罗伯茨打发走一个记者,都会对这个记者的衣着品位评论一番(她怎么有这个爱好?)。本来,《滚石》记者打算写一篇关于茱莉亚·罗伯茨的影坛之路的文章,最后写出了一篇《朱莉娅谈时尚》,而且绝对独家。
我的微信ID:wearthreewatches
我的博客:www.wangxiaofeng.me
我的微博:@王小峰_带三个表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