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当年周立波走红的时候,为了证明自己在曲艺方面的品位高雅与不俗,同时也为了把自己与北方曲艺的楚河汉界画清楚,整出了一个“咖啡大蒜论”,他认为自己是喝咖啡的,不能跟北方喜剧的大蒜相提并论。后来有记者挑事,问郭德纲:对周立波这个观点怎么看。郭德纲嫣然一笑:“我喝咖啡的时候都在上面撒点蒜末。”好一个四两拨千斤。

单从艺术审美角度来看,周立波这个观点挺无聊的,雅俗既是一对冤家,也要共生,不然怎么能透出你周立波的雅呢。事实上,随着周先生的走红,你发现他连自己鄙视的大蒜都不如。

中国的文艺发展,常常纠结于雅与俗、艺术与商业这两个无稽鸟的层面上,并且截然对立,都是往极端走,这是一个艺术最低端层面的纠结。这个问题说起来没完了,本文按下不表,我想说的是咖啡。

因为我喜欢喝咖啡,所以跟咖啡有关的事儿都会留意一下。周立波以咖啡来显示高雅,作为一个上海人,他似乎是有根据的。比如他的本家鲁迅同志曾经说过一句名言:“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他说这句话的时候是1928年,想想,如果咖啡在当年不是很流行,鲁迅也不会打出这样的比喻的。

今天的中国人认识了解咖啡,大都是在上世纪70年代中国开放之后,先是速溶咖啡,然后是咖啡馆,再到现在的精品咖啡店。这就像中国人了解流行音乐一样,也是在开放之后,实际上上世纪30年代,流行音乐在上海已经很厉害了。

那么,周立波为什么借用咖啡来比喻自己的高雅?我认为他这种思维方式代表了大部分中国人对咖啡的认识,那就是,咖啡是舶来品,是一种特殊的休闲消遣品,而且喝咖啡很讲究,是贵族人的生活方式,没有点周立波的层次是没条件喝咖啡的。

在鲁迅那个年代,喝咖啡确实很时髦,外国人在租界开咖啡馆,喝咖啡,仅仅是他们在本国生活的外延。但是在贵国,人们必定会另眼相待。当时能喝得起咖啡的中国人,估计也是有闲有钱阶层,追求点生活情趣,才会去咖啡馆。于是,咖啡拉开了精英与普通人之间的距离。想想也是,那个年代兵荒马乱的,由此上溯到1840年,从那时起,到鲁迅说出那句话为止,中国人就没过过几天安生的日子,哪来的闲情雅致喝咖啡呢。

所以,周立波脑子里有个根深蒂固观念,咖啡自从来到中国之后,就顺应天意拥有了贵族血统,不是普通人能享受的。这种观念,是不了解咖啡,只了解咖啡符号。

事实上,我身边,以及网上有很多人都和周立波想的一样,认为咖啡是一种高消费品,很讲究的情趣用品,装孙子用的工具。当我把掌握的仅有的一点咖啡常识分享给朋友们的时候,他们总是先入为主地拒绝接受,往往还捎带一句:“你真讲究。”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是他们不接受咖啡的苦味儿(那是因为他们对速溶咖啡记忆尤深);我每次谈论咖啡,底下都会蹦出来几个人留言,对我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享受一下生活表示不敢苟同,认为喝咖啡有点装孙子。这让我觉得,周立波之所以理直气壮,很充足的一个论据是,大部分中国人不了解咖啡,不知道喝咖啡应该跟平时喝茶一样,拒绝去享受生活的细枝末节。如果大家把喝咖啡当成稀松平常的事儿来对待,他只能抛出“红酒大蒜论”了。

说到酒,中国人对喝红酒、威士忌的印象仍然含有装孙子的偏见。的确,好酒都挺贵的,能享受到好酒的人大都是有钱人,而先富起来的有钱人肯定没什么文化(那一代人几乎没怎么接受过完整的教育),后富起来的人大概也光顾挣钱玩权力了,欠缺点文化修养,把高消费当成一种炫耀。老百姓就会觉得,你丫装什么大瓣蒜!本来是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去享受体验的事情,结果被这些人一代言,高消费品都变成装逼犯消费的东西了。但是,你见过中国的富人喝茅台五粮液时炫耀过吗?你见过有人倒一杯五粮液拍照片发朋友圈吗?肯定没有。谁知道他杯子里面装的是雪碧还是农夫山泉呢。

虽然都是以酒精成分构成的液体,但是中国和外国在酒文化方面有着本质差别,中国人喝酒都是在酒桌上往死了喝,千百年来形成一种酒文化,那就是通过喝酒来交朋友、谈事情,有丰富多彩的酒文化恶习。它不是一种生活享受,而是一种功用,为了达到目的,甚至不惜喝死。用喝白酒的方式喝红酒、威士忌,好像就不太对了,它必须让你抛开中国酒桌上的所有陋习,慢慢去品味。可是抛开喝酒恶习,中国人就不会喝酒了,怎么办呢?炫耀。

所有对幸福生活的描述,都包含一条:会享受生活。贵国人民大概也刚刚明白一点享受生活窍门,正照猫画虎呢,这个过程中不伦不类的事情太多了。但是摒弃传统观念中某些既定的偏见,需要漫长的时间。

当一个人不会享受生活,在享受过程中就会跑偏。炫耀是一种,还有一种是为了强调其体验,变成过度解读,说一些可能连自己都不知所云的话。就像我当年写乐评,不懂的时候总爱卖弄一些读者感到生疏的名词,后来才知道,挺傻逼的。明白这一点,再写什么东西,觉得好直截了当说它怎么好就行了。

中国人喝茶,喝了两千多年,算是有传统的,中国人向来不认为喝茶装品位,因为它已经融入到平常生活中。但是现在我发现,十几年前流行起来的茶道开始瞎讲究了,这不是那些讲究的人的错,而是茶变成一种高利润的商品后,卖茶叶的人为了能卖出好价钱,开始忽悠消费者了,必须把这个东西说得玄乎一些,讲一些虚头巴脑的故事,慢慢地茶里面多了一些鸡汤味道,听上去怎么都感觉跟茶鸡蛋有关。

你也许发现了,关于红酒的文章多集中在喝红酒对身体有多好这个点上。卖白酒的人从来不强调喝白酒对身体的好处,因为都没法自圆其说。红酒里有那么一点点可以忽略不计的对身体的好处,就被无限放大。关于咖啡对身体好坏的争论由来已久,争论的时间越长,咖啡对身体的好处越明显,真有副作用或害处,人们早就抛弃它了,毕竟人类喝了好几百年了。茶叶对身体的好处有很多,中国人差不多都知道了,如果再强调这些,没人感兴趣。于是,开始强调品茶的精神和感觉,用一些精致讲究的文字来描述出一种虚幻,说好听了叫禅意,其实还是茶鸡蛋。

咖啡现在也有被中国人过度阐释的趋势,快变成鸡汤体验了,再用鲁迅时代咖啡是一种闲情雅致生活体验的方式解读,已经不灵了。所以,要升华,升华得感性至极,如果咖啡中那一千来种味道都能解读出点禅意,那绝对是一种奇幻。随着咖啡在中国的日趋普及,我猜它同样逃不出茶鸡蛋的宿命。

中国人在确实擅长用玄意来表达个人体验,喝茶这方面已经发挥到了极致。吃吃喝喝的表达确实需要感性,但是表达到外太空或四维空间去,就有点像CCTV-4的海外频道了。

在喝咖啡的体验上,西方人比较尊重人自身真实感受,那就是风味,闻起来什么味道,喝起来什么口感,是什么就是什么,也没见咖啡出现滞销情况。咖啡,尤其是现在的精品咖啡,无非是让人们体验一下不同大洲不同纬度不同海拔不同气候不同土壤不同品种不同工艺生产出来的咖啡之间风味的差异,这一点跟喝红酒的体验差不多。但你真的能喝出来哥斯达黎加埃尔萨庄园和拉斯拉哈斯庄园的咖啡的区别吗?你真的在喝完一杯咖啡后能顿悟出什么人生吗?肯定不能啊,因为每个批次的咖啡体验都会不一样,那哪一口体验是真的?你只能说,这批咖啡喝起来果酸味儿浓一些,那一批榛子味儿浓一些而已。喝茶也一样。我小时候在农村生活,家里种了很多樱桃树,同一品种不同的树结出的樱桃口感差别就很大;同一棵树,树尖和中间位置的樱桃口感差别也很大,去年和今年的差别也很大。后来我发现,家里种的十几种果树结出的水果都是这样。

这就是茶叶、咖啡、红酒的魅力所在,让你每次体验都不同,尤其是人为因素,会让这种差异增大,这会让你好奇,想去体验更多不同。如果你要体验一种统一标准,速溶咖啡最合适,因为它是按照工业标准勾兑出来的。

这种差异赋予了人们想象的空间,但以我小时候吃樱桃的经历,真没啥可想象的。凡是人真正体验到的独特感受都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清楚的,舒服不舒服自己清楚就行了,说出来的都是假的、不准确的,越不准确肯定描述的越玄乎,为了让你相信他的体验,他一定会写成茶鸡蛋。

所以说,你对一种东西的体验用千言万语来描述,不如陈晓卿老师那一句话:“好吃的_______吃起来就像吃少女的胸,不好吃的______吃起来就像是吃硅胶。”通俗简单直接明了,没那么多废话。

如果周立波当年看到陈晓卿这句话,就不会拿咖啡大蒜打比方了,会说:“我的喜剧欣赏起来就像是吃少女的胸,其他喜剧欣赏起来就像是吃硅胶。”就不会引起争议了。嗯,会被直接揍扁。

话题:



0

推荐

王小峰

王小峰

501篇文章 21小时前更新

本人,复姓王小,名峰,《三联生活周刊》前主笔。 本博客内容杂乱,不拘一格。欢迎参观,但不建议留言; 博客内容只代表我个人观点,不代表我供职杂志或其他组织机构观点; 商业网站、纸媒体如转载(含经第三方非商业网站及个人博客、网站转载),须经本人同意,并支付稿酬。 非商业网站、媒体、个人网站可以随便转载,无须支付稿酬,但必须注明出处或链接; 本人不上电视,不写商业软文,不给任何出版物写推荐语、序言,不做嘉宾。请有上述意向者调头。 日常联系请发邮件:noguessss@gmail.com 个人微信公号:只有大众没有文化(ID:wearthreewatches)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