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台版的《披头士: 艾比路三号的日子》(Here, There and Everywhere: My Life Recording the Music of the Beatles),作者是杰夫·埃默里克(Geoff Emerick)和霍华德·梅西(Howard Massey)。实际上就是埃默里克的个人传记,他是EMI唱片公司的录音师,在19岁的时候,他成为EMI公司的正式录音师,成为“披头士”专辑《左轮手枪》的录音师,21岁担任“披头士”的专辑《佩珀军士孤独之心俱乐部乐队》的录音师。这张经典专辑在录音技巧和难度在当时不可思议,但是埃默里克出色地完成了。
如果不看这本书,我很难想象“披头士”的那些经典歌曲是在双轨机或者四轨机上录下来的,那时候的合成剪辑混音手段相当笨拙,按埃默里克的描述,这些手段简直不可思议,但是这些机器留住了经典。与之相衬托的是,中央电视台购买了全世界最顶尖的录音设备,但是他们刚刚学会在春晚的时候对口型。你说大哥你办春晚办它有啥用啊?
每天我关上电脑上床之后,都会打开这本书看,但是看到忍无可忍的时候我又爬起来打开音响,塞进一张“披头士”的唱片,找到作者描述的那首歌的录音背景,对照听上一两遍,然后心里想,原来是这么回事啊?有些“披头士”的歌熟悉的想忘都忘不掉了,却不知原来是这么录出来的。
他们有一首歌叫《她爱你》,埃默里克说,这首歌是乐队最富激情的歌曲,后来的任何歌曲都没有超过这首歌。为什么呢?因为在录这首歌的时候,乐队先在艾比路附近的胡同里拍宣传照片,很多女歌迷闻讯赶来,趴在墙上堵在路上看他们,尖叫声不断。当时为了维护秩序,派来五六个警察。当他们结束拍照进录音棚录制这首《她爱你》时,几百个女歌迷疯狂了,她们干脆冲破了那几个警察的防线,直接杀进艾比路三号的办公楼,到处寻找这四个人。制作人、录音师以及其他工作人员如临大敌,出去阻止冲动的女歌迷,列侬和麦卡特尼看到这样的情景很兴奋,因为那时候他们刚刚走红。大概是受到了外面女歌迷的鼓舞,这首《她爱你》唱得非常有激情。
“披头士”的传记我看过五六本,没有哪一本书像这本《艾比路三号的日子》这样像一把放大镜一样把这支乐队的演艺生涯和他们创造的完美之声描述得如此精细,没有人不承认“披头士”的才华,但是没几个人知道他们的才华是怎么在创造中展现出来的。在这本书里,几乎可窥全貌。作者的职业原因,所看到的恰恰是公众看不到的一面,这就是此书的价值所在。
我觉得埃默里克很有意思,他一点都不掩饰自己是一个小心眼儿,爱憎分明,这一点很像我们敬爱的罗永浩老师。比如从一开始他被忽视到最后被重视,每一次被忽视他都有点小哀怨,相当可爱。一个高中毕业的学生,直接就跟世界上最流行的乐队合作,全世界有几个人有这样的机会呢?但他还是不满意周边人的傲慢。比如,他喜欢保罗·麦卡特尼,理由就是在一开始谁都没把他当回事的时候,麦卡特尼很礼貌地对待他;他觉得列侬太刻薄,没什么文化,对他是褒贬皆有;对乔治·哈里森,他几乎没说过两句好话。也许从技术角度来讲,哈里森不是一个很好的吉他手,斯塔尔也不是个很好的鼓手,但是他们在音乐的创造上和相互之间的才华搭配以及长短优劣的弥补上是最平衡的,所以他们几乎创造了完美。
这本书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埃默里克直接把全世界最红的乐队B面展示在读者面前,四个人的性格,那些围绕着音乐说不完的轶闻趣事,他们的矛盾冲突,一览无余。所以,当我再听“披头士”的音乐,总会下意识地想:原来这声音是这么回事啊。这就是这本书跟很多明星传记书不一样的地方,它真是把很多音乐背后的故事逐一说了出来。作为一个“披头士”的歌迷,我不得不说:好看,太他妈的好看了,好看的我都不想一口气读完。
这本书还让我有另一种感受——一个从未经历过西方60年代的贵国人,在阅读此书时会有很温暖的感觉,感觉又写如梦如幻。这源于“披头士”音乐对我的触动和影响,以及对那个年代的音乐营造的那种氛围的向往。
附送一首“披头士”现场版的《All My Loving》,这首歌是他们1964年去美国巡回演出时,2月9日在埃德·沙利文秀节目中的开场曲,沙利文老师简单地说了一句:“女士们,先生们,披头士……”当然,我放在这里并不是让你听这首歌,而是让你听尖叫声,至少,这是我到现在听到的最惊声的尖叫,什么级别的乐队配什么分贝的尖叫声。请欣赏。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