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一口气看完相声演员曹云金的血泪状《是时候了,也该做个了结了》,平时在手机上除了看内德老师的《英超风云》,基本不会看其他超过一千字的文字,看着累。看曹云金这篇文章,故事性很强,两口气读完。看的时候,脑海里浮现出样板戏《智取威虎山》里的“小常宝控诉了土匪罪状,字字血,声声泪……”我相信很多读者看完后还会有少剑波“激起我仇恨满腔”的感觉。我看完后想的是,如果把这个老掉牙的故事拍成电影,一定会有票房。
我之所以不觉得惊讶,是因为我一直认为中国跟一百年、五百年前没什么区别,在当下发生什么事,在历史上都能找到最初的版本,后人不过是在山寨而已。更何况在曲艺界,一直保持着过去的“莠良”传统呢。
曹云金只是众多各类拜师学艺徒弟当中的一个,在任何学徒身上,他要愿意讲,都有几乎一样版本的故事。这篇文章在今天能被刷屏,因为主角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郭德纲,而且曹云金写得朴实感人,能加不少同情分。全世界的人都愿意站在弱者这一边,因为人们潜意识里多把自己想象成弱者。这就是去年为什么人们都盼着莱斯特城拿英超冠军,喜欢看曼联曼城切尔西阿森纳出洋相的原因。
在公众眼里,郭德纲是巨无霸,曹云金只是块曲奇,人们自然会站在曹云金这一边。但是当年郭德纲侵占绿地被北京电视台曝光,人们都站在郭德纲这一边,因为在北京电视台这个巨无霸面前,郭德纲变成了曲奇饼。如果这个社会都公平公正了。曲奇挑战巨无霸的故事会越来越少。那时候我在博客上写了一篇《睚眦必报》,结果招来了一大堆郭德纲的粉丝,跟我急了。所以说,公众从来不知道标准是什么,只知道通过反驳别人证明自己是正确的。
在我眼里,郭德纲一直是我最初认识的郭德纲,也许是采访的明星多了,我觉得他们跟路人甲乙丙丁没啥区别,你平时有的毛病他们身上都有,你身上有的美德,他们身上也有。但你总指望他们做出表率。技艺上出类拔萃,你就要求人家道德上高人一等。这个嘛,其实挺难的,你做到了吗?可能没有,那你凭什么要求别人做到?要知道,我们国人的文化素养普遍不高,明星的文化素养基本相当于国民中等文化素养,甚至还不如。你还要求人家这个那个,缘木求鱼嘛。
对曹云金文章内容的真实性,我无从判断,也没兴趣知道。因为当年徐德亮跟郭德纲闹掰的时候,我分别采访过他们俩,结果一件事他们说出两个版本。两只表的时间走的不一样,你相信哪块是准的?
我采访过两次郭德纲,都是在他最麻烦的时候,他给我的印象最深刻的,也是他跟别的艺人不同的,就是他敢说,不怕麻烦。可能对他来说,有了麻烦才会让他鼓起活下去的勇气吧。所以,跟郭德纲拌嘴的人基本都占不到什么便宜。想象一下,曹云金接下来会受到郭老师什么样的“款待”呢?现在观众们一边倒站在曹云金一边,等郭德刚发声了,不管是Guns还是Roses大概又会跑到郭德纲那一边去了吧。
我挺喜欢郭德纲的相声的,虽然能从他的相声里听出一些心胸的狭隘,以及睚眦必报的心态,但是他能逗你一乐,乐完了把他那些无聊的东西扔掉即可。至少我从来不期待一个公共人物浑身上下从里到外都是完美的,更不期待他们的作品都是完美的,更不能期待他们的作品符合自己口味。喜欢的就接受,不喜欢转身就走。只有傻逼粉丝才会……(以下省略一千字)。
曹云金痛诉家史,让我想到了前不久闹得沸沸扬扬的王宝强离婚事件,王宝强离婚事件又让我想起了贾樟柯拍的电影《天注定》。这个电影讲了四个社会底层人物发声的故事,这四个故事的共同点是,人到了无望这一步,会做出一些极端的事情。也许有人觉得王宝强算不上弱势群体,这么比喻不合适。事实上,我们每一个人,相对另外一些人而言,都是弱势群体,在中国,没有任何人是强势群体。
王宝强相对于马蓉,曹云金相对于郭德纲,都是弱势群体,他们发声的方式无法建立在一个平等前提下,就像《天注定》里的那几个人一样,他们是被逼急了,走投无路,用暴力方式发声,用同归于尽的方式证明自己的存在。王宝强和曹云金还没到这一步,相对会温和一些,鱼没死,网也差点破。你可以回想一下,当你遇到一些不公正待遇,或者受到委屈,解决不了的话,除了骂娘、发飙、大醉一次,肯定想不出别的幺蛾子。但真把你逼急了,会不会跳墙?即使生活在一个以隐忍为荣的国家,你有时候也会干出出格的事儿。
我相信王宝强和曹云金在做出这个决定之前,肯定有一段艰难痛苦的抉择过程。比如王宝强会面临家丑外扬的问题,道德卫士会像白蚁一样瞬间吞没掉他。曹云金会面临师徒反目,会被人骂破坏行规。但我相信,曹云金现在独立发展得挺好,有底气了。王曹做出这样的决定,多少还期待公众能有些利于他们的回应,以便向对手施压,让自己在舆论中处于有利位置。就像侯耀文在相声里说的那样:壮壮自己的胆,吓吓坏人,喊喊四周的街坊。
我分析了这么多,其实对明星的恩恩怨怨没啥兴趣,从来没有出乎我意料的剧情上演。我想说的是,我过去喜欢过一些明星,甚至有些崇拜他们,但是采访了几次活人之后,便开始讨厌他们的为人。可是我还真的挺喜欢他们的作品,怎么办呢?还好,我早已看清了人是人,作品是作品,把它们分开对待就行了。面对这个问题,我还真没纠结过。如果人不咋地,作品也不咋地,那就delete掉呗。
我想起了作家石康老师亲嘴教育编剧全勇先老师的一句话:“你没红过,你可不知道这圈里有多乱。”是个圈都乱,只是关注的人多少不同罢了,关注的人多,事情就是大事,关注的少就像没发生一样。
我还会跟过去一样,去听某人的歌曲,坐出租车时会让司机换换台,看有没有郭德纲正在说相声。
真没必要因为动用了同情心和道德感而去排队。计划经济时代物品短缺,养成了排队的习惯,加上本来人口就多,干什么都要排队。这个恶习不会是这么养成的吧?老把自己整的跟候鸟似的?飞来飞去不累呀。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