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0
听报道
最近流行一个词:洗稿。其实就是抄袭另一种比较时髦的说法。但与传统抄袭业不太一样的是,当下的抄袭突出了一个“洗”,跑到尼姑庵里偷来萝卜,把泥洗掉。这种古老的手工业发展的今天,终于升级了。中国又是个抄袭大国,不进步有点对不起传统。
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抄袭是一个体力活,但好处是,信息闭塞,传播不畅,你抄了一个浙江作者的文章,发表在黑龙江一家杂志上,这个浙江作者未必能看到。
我认识一个自由撰稿人,当年他写一篇文章,可以像新华社发通稿一样,发在全国数百家媒体上,一篇文章哪怕只有30块钱稿费,算下来也有几千块钱,一个月写三四篇,一年下来,他就买房子了。我有一年出差,去了四五个城市,每到一座城市,都会买一些当地报纸看,这一路上,我看到他的一篇稿子在不同的报纸上出现过六七次。
90年代的“自撰”为什么可以一稿多投?因为当时的报纸都是区域发行,基本不出省,再加上当时报纸都在扩版,缺内容,所以让自撰有了机会。试想,如果那时候你抄袭一篇文章,被抓到的几率也不会太高。
互联网时代比较麻烦,因为你抄袭了一篇文章,容易被搜出来。在博客时代,抄袭还没有跟上时代,笨到他们直接复制过来。我当年写的博客经常被别人拿去重新发表,也没有注明出处,甚至被一些商业网站扒过去。你质问他,他还振振有词,比如联系不上你啊,我们特别喜欢这篇文章啊,扒你的文章是瞧得起你啊……那个时代,抄袭就是直接耍无赖。
说实话,当年像我这样有闲心,能经常更新博客的人不多,原创这活儿真不是每个人都能干的。博客后来死了,跟全国人民原创能力普遍不强有很大关系。写博客不挣钱,所以,大家都没啥动力,你的文章被人抄了,复制了,基本上骂两句也就算了。
博客算自媒体时代的初期,没什么商业层面上的事。我记得当时找我,希望我能在博客上帮助宣传点什么事的人,从来都不提钱。现在,人们找我,上来就是钱,你帮我转载,哪怕是提一嘴,都会有钱入账。微博、微信里的私信,有很多是来做交易的。
我脸皮薄,好面子,所以只能羞答答地开出100万欧元把对方赶跑。
写字纯粹一些,精神上也更快乐。
当然,每个人的追求都不一样,于是有了洗稿。微信公号可以检测出一篇文章是否发表过,你再复制转载就会有麻烦。但是机器毕竟是机器,有时候还不能智能到分析一篇文章是否为真正原创或组装,洗稿可以避免机器搜查。
但不管怎么洗,抄袭的本质不会改变。一篇文章是否是抄袭,首先看文章的逻辑,因为你在创作一篇文章的时候,一定是按照你的逻辑构架写出来的。在这个基础上,你的文字运用,甚至用词,以及字里行间展现出来的个性、气质、节奏感,都是你独有的,别人是无法模仿的。冯小刚模仿王朔,再惟妙惟肖,我都能辨别出来,因为根上的气质完全不一样。更别说那些低级的扒手了。
我记得有一次给单位的杂志写稿,被编辑改过,我看到发表出来的文章后急了,原因很简单,因为文章里加入了几个我这辈子都不会用的词汇,跟我的叙述习惯、语气和文字的节奏完全不一样,显得非常生硬和突兀。
如果是洗稿,一定会遇到这种问题,既不能让原创者看出来是抄他的,又要保留原创者的精髓,还不能像“一唱雄鸡天下白”跟“雄鸡一唱天下白”这样简单地颠倒一下词语顺序,同时还要保持文字的美感、文章逻辑的完整、观点的鲜明……这些“洗衣工”既然有洗的本事,干吗不去老老实实原创呢?
因为没那个能力。
再有才华的人,也不可能保证写的每篇文字都有人欣赏,那个叫王五四的人除外,除了他,我看现在几乎没有人可以做到这一点。但是背后又充满各种商业诱惑,不搞点偷鸡摸狗的事,是很难折现的。所以,抄袭这个古老的职业又再度发春。
以我不太全面的了解,在中国,除了学法律的人知道抄袭是侵权,学中文、新闻或其他科的人大概都没有抄袭是侵权或羞耻的概念,当他们从事创作、编程或是创意工作的时候,根本意识不到抄袭意味着什么,那两个姓马的不都是靠抄袭起家的吗。当他们成为一种标杆,挑战和颠覆的是人类社会恪守基本准则。
我相信,抄袭还会继续升级,尤其是对于虚胖的、逐渐丧失创造力的中国人来说,前途光明,道路笔直。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