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看了两篇论文,这两篇论文都跟我有点关系,一个是我带的实习生魏玲同学写的《<三联生活周刊>公众人物自杀报道策略》,一篇是胡涵同学写的《互联网新政治与替代性民主——从后结构主义棱镜看王小峰博客的生产意义》。
魏玲喊我老师,我带了她有快两年的时间,从大二开始,直到毕业考上研究生。这两年看着她成长,进步很快。因为带她采访过陈琳和贾宏声自杀的过程,所以毕业论文写的跟这方面有关。实际上在她写论文之前,一直说跟我聊聊怎么些,我其实也没想过这类报道该怎么写,只是采访任务摆在面前的时候,硬着头皮往下做就可以了。往往这类采访不容易做出来。还好,采访写出来,只要能跟其他媒体不一样,我就知足了。但后来总是阴差阳错,我一直没有跟魏玲仔细聊这个论文。也许,我该跟她聊聊,会给她一些建议和帮助。
胡涵喊我师父。实际上我基本上没有带过胡涵,刚认识她的时候她还在复旦大学念书,学的是广播电视新闻,一度她想来三联实习,后来去了别的地方实习,但我们后来成为朋友,这孩子学习挺认真的,人也踏实,喜欢动脑子,不像跟她同龄的孩子那样喜欢怀疑人生。事实上我们认识正是因为她怀疑人生,她问我一个朋友很多终极问题,直到把那个朋友问到挠墙,这朋友扛不住了,就把我推到前台,自己睡觉去了。胡涵认识我之后就把怀疑人生的习惯戒了。我记得她有段时间周游世界,每到一处都给我买一张唱片。没有比这个更让我开心的事情了。
没想到她后来把我当成了研究对象,事实上以前把我当研究对象的学生有很多,多是在国外学习的学生,打电话或者发邮件了解互联网和博客的事情,我一般都很认真配合他们,毕竟花不少钱出去念书,都挺不容易的。但是像胡涵这样把我研究得这么仔细还是头一回,论文写了六万字,我的天,这得写多长时间啊。
我写博客从来没想过该去怎么写,也没有意识到自己写的东西在别人眼里是什么样子,胡涵的论文让我有机会跳出来看看自己,嗯,就像照镜子:王小峰,你真棒。不看这些文字,我还真不知道自己过去都做了些什么,往往做过的事情转身就忘了。至于我在别人眼里什么样,我几乎不去关注。反正别人看我越难受我越高兴。
胡涵是一个很乖的女孩,活的稳稳当当的,但是她居然对我这种言行思想与她没有任何交集的人产生了兴趣,还后结构主义。我都不知道什么叫后结构主义,也没看过福柯的书,妇科的书倒是看过两本。
胡涵的论文倒是替我总结了我过去做的很多事情,而且引经据典,我倒觉得她该当我的师父。还好,她的分析没有言过其实,很客观,我要是论文指导老师,肯定给个优。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