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订张铁志签名版新作《时代的噪音》
2006年,我看到一本书《声音与愤怒:摇滚乐可能改变世界吗?》,然后写过一篇介绍此书的文章。看书的时候,想过如果能认识这个作者就好了,可以跟他好好探讨一些业务知识,学习一下。2008年,我认识了张铁志老师,之后又见过很多次,我发现,在饭桌上,是没法探讨业务的,饭局是用来扯淡的,不是用来交流的。
有时候我们喜欢一个人,往往因为他的个人魅力而忽略了这个人的思想,人们喜欢的摇滚歌星,他们的姿态往往形成了个人魅力,于是被他的魅力所迷住,而忽略了他的姿态,这种转换是顷刻间发生的,所以,人们忽略了他们身上的价值。张铁志的《声音与愤怒》就是把人们忽略的那一部分扒出来,尽管多数人不会在乎这一部分,而习惯了用娱乐或者愉悦的方式接受音乐。
我一直怀疑中国人对摇滚乐的理解,尤其是西方摇滚乐。虽然摇滚乐进入中国有二十多年了,但我们并没有因为盗版和互联网的大面积普及对摇滚乐有过真正的理解。换句话讲,摇滚乐真不是我们的文化生活中的一部分,它对中国人来说依旧是一个名词。我觉得中国人也不用努力去补课,不属于你的一定不属于你。你知道几个歌星就成了:麦当娜、迈克尔·杰克逊以及连我们主编都感兴趣的Lady GaGa。
虽然隔壁王二站出来说:“我还喜欢Radiohead以及很多连互联网上都查不到的乐队,你凭什么说中国人对摇滚乐不了解?”没错,我说的就是你这号人,我说“摇滚乐真不是我们的文化生活中的一部分”,不会因为你喜欢几支没人知道的破乐队就能反证出什么。关于这个逻辑,二十年前我就思考过,也跟人辩论过,事实证明,我当年是正确的,现在还是正确的。中国有一套自己的文化体系,即便今天被冲击得稀巴烂,但是它就是电影《终结者》里舒华辛力加的那个魔鬼对手,打变形也打不死。只要有机会它还会恢复常态。除非有一天我们的社会体制跟人家一样了,不然永远无法理解他们。
在一个没有叛逆愤怒只有习惯顺从的时代,张铁志写一本《声音与愤怒》,其实是不讨好的。隔壁王二又站出来了:“你怎么知道我没愤怒没叛逆呢,你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你丫那也叫愤怒也较叛逆?哎呀,您那顶多叫表演型叛逆和愤怒,属于演技派的。呵呵。
《声音与愤怒》之后,张铁志老师又出了一本书:《时代的噪音》,是《声音与愤怒》的延续,继续探讨反抗,继续在文化、音乐、政治之间寻找一种叛逆精神存在的可能性。我们这个时代杂音太多,噪音太少。
在这本书里,他写了伍迪·格思里、皮特·西格、鲍勃·迪伦、琼·贝茨、约翰·列侬、滚石、帕蒂·史密斯、冲击(The Clash)、布鲁斯·斯普林斯汀、比利·布雷格、U2……这些人物。这些人物都挺冷门,也许你听过他们的歌,但可能不知道他们要干什么,这本书里你能找到一些答案。
这本书10月份才能上架,不许联想专卖店提前征订张铁志签名版《时代的噪音》,下周可发货。
王小柔,属于“王小”系列中的一员,自然也具备“王小”中的某些气质,那就是贫,而且来自天津,幽默的土壤得天独厚。目前是专栏作家,媒体从业者。王小柔的文字皆站在普通市民的角度上看世界、社会、人生以及生活,反对复杂而庸俗的时尚装点,用小智慧解说现代都市生活。已出版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你别碰我》、《青春在伤痛中绽放》,杂文集《把日子过成段子》《都是妖蛾子》《还是妖蛾子》、《十面包袱》、《妖蛾子》(纪念版)《有范儿》等。王小柔的作品以轻松诙谐的段子式笔体,揪时尚破绽,抖市民心机,解生活原味。她被誉为中国最“哏”的段子作家,她的段子绝对可作为中国市民的典型生活读本对照阅读。
《乐意》是王小柔继《把日子过成段子》《都是妖蛾子》《还是妖蛾子》《十面包袱》《有范儿》《妖蛾子》等几部段子式的杂文集后的最新作品。书名“乐意”也是一种宣言,“我就乐意了,怎么着吧”,请读者自行解读。《乐意》延续了王小柔所特有的“平民式幽默”,继续甩着闲话。全书共分六个部分,分别是“咱们”“男女”“私事”“碎语”“时评”“人云”。
配有著名插画师王原特别为作品绘制的12幅插图。(王原除有自己的独立成书的绘画作品——《大红脸》外,曾为洪晃《无目的的美好生活》、《廉价哲学》配图)。
喜欢王小柔的同学可以到我的不许联想专卖店购买《乐意》的签名版。独此一家,别无分号。一共200本,售完为止。
几年前,看到梵高奶奶的画,觉得不可思议,一个从来没碰过画笔的人,居然可以画出那么美的画。好多年前,我在陕西看到户县农民画的画,和梵高奶奶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会把现实的景物画的很夸张、很丰满,这可能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内心一直没有消失的对大自然赋予的美好事物的想象。比如所有庄稼、家禽家畜都会画的很饱满,只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才能让人过上美好的日子。这种朴素的愿望来自中国农民的心理本能。
两年前,《梵高奶奶的世界》出版,当时我就想,要是印在T恤衫上该多好。后来我实现了这个小小的愿望。最近,梵高奶奶又出版了新画集《俺们农村》,这是她为了给3岁孙女讲述她生活过的美丽乡村而作,一年四季的农村是什么景象,城里的孩子是没有概念的,城里的大人也没有印象。事实上,我们往上倒三代,都是农民出身,但是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加速,乡村田园生活已经从人们的想象中消失了,它只是偶尔会被人们想起的一个消失的家园。
如果您还有对这种质朴景象心存好感,或者感觉自己的孩子患有大自然缺乏症,不妨看看这位70多岁的老人家笔下的农村。本书采用质感非常好的“化蝶”牛油纸印刷,值得收藏。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