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抛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在科普圈盛行,在某乎上几乎变成了金科玉律,你只要谈论毒性话题,一定会有人跟上一句:“抛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我写的有关健康的文章,但凡涉及到某些成分的毒性问题,后面的留言区,至少会有一个人留下这句话。我不知道这些人都是干什么的,多是鹦鹉学舌吧。

这次咱们就聊聊抛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背后的逻辑以及主流叙事如何在普通人的知识盲区兴风作浪的。

谈到毒性,主要涉及到毒素暴露,跟你自杀喝多少敌敌畏才能死无关。我们平时涉及毒素暴露方式有:食物、生活用品、服装、洗护用品、药物/补充剂、水、空气等。也就是说,在化学影响我们的今天,我们每一秒中都在与毒素打交道。这些毒素会通过皮肤、消化道、呼吸道进入身体。这些毒素包括:重金属、微塑料、霉菌、食品/药品/保健品/洗护用品添加剂、有害化学合成物等。

我们有理由担心手机壳上的镉、餐具上的微塑料、衣服上的氟化物、食品中的色素……给我们身体造成伤害。但科学告诉我们,任何对人体产生毒性的物质,只有在浓度/剂量足够高时才会造成伤害。500年前,瑞士医生兼化学家帕拉塞尔苏斯就告诉我们:“剂量决定毒性。”

这意味着,我们不能单方面、孤立地谈论毒性,比如你说砒霜有毒,可以毒死武大郎,那是不对的,至少不严谨。因为人只有摄入足够剂量的砒霜,才能对身体产生毒性,如果不够剂量,砒霜对人体是无毒的(至少毒性不明显)。所以科普作家会告诉你,《水浒传》中潘金莲毒死武大郎的描述非常科学,施耐庵比帕拉塞尔苏斯还要更早地发现“剂量决定毒性。”

武大呷了一口,说道:“大嫂,这药好难吃!”

武大再呷第二口时,被这婆娘就势只一灌,一盏药都灌下喉咙去了。

如果武大郎只呷两口,八成是不够剂量的,必须一盏药都灌下去才能谈论砒霜的毒性。

同样,当你喝足够多的水,也一样会中毒甚至致死。理论上砒霜和水对人来说都有毒性,只是产生毒性的剂量不同而已,潘金莲一样可以用水毒死武大郎。但你抛开剂量只谈水的毒性,水也可以毒死武大郎,这不就是耍流氓吗。

文科生都看懂了吗?科学就是这么认为的,科普作家必须靠这个逻辑来教育科盲,不够一定剂量,你就别谈毒性。你情感上可能不愿意接受,但你又不知道如何反驳,对吧。

接下来我来教你怎么对付流氓科普作家(注,有部分科普作家并不流氓,请您别对号入座)。

关于毒性,科学家会有一套验证标准,就是毒理学试验,比如:通过动物实验来评估某种物质对人类的毒性;同时考虑到物种差异(比如巧克力对狗有剧毒,对人是安全的);剂量及积累效应。

毒理学试验包括(以小白鼠为例):

1,急性口服毒性研究。让小白鼠单次接触或24小时内多次接触毒物,已确定急性(短期)暴露的不良影响。

2,短期喂养研究。持续时间少于一个月,通常为28天,观察研究毒物对目标器官的影响。

3,亚急性(慢性)口服毒性研究。持续时间90天至12个月;至少有3个剂量水平,每个剂量组每种性别20只啮齿动物,或每个剂量组每种性别4只狗。观察研究某一时间段内每日剂量对目标器官的毒性。

4,慢性口服毒性研究。持续时间超过一年,确定大多数慢性效应和剂量反应关系,通常可以评估拟议该物质的致癌潜力。

5,发育毒性和致畸性研究。至少两代以上研究,以确定对生殖和后代的影响;评估对性腺功能、发情周期、交配行为、受孕和分娩的影响;评估先天畸形(出生缺陷)的发生率;通常可以与慢性口服毒性研究和致癌生物测定相结合。

6,致癌生物测定。至少两个以上物种;观察测试动物一生中癌症的发展情况;口服、皮肤和吸入等给药途径。

这个标准的毒理学试验有一些局限:

1,测试某些物质的毒性,试验都是在动物身上完成的,即使在不同物种的动物身上试验,得出的结论是否适用于人类?

2,所有毒性试验研究时间最多12个月,单位剂量下12个月内证明是安全的物质,是否可以轻率地推断出在24个月、36个月、48个月……的时间内是安全的?

对人类来说,有些毒素暴露是终生的。

毒理学试验有很多种方法,上面只是其中一种,还有半数致死剂量、半数中毒剂量、半数致死浓度、最低致死浓度等。但这些毒理学试验都是针对急性毒性研究的,比如,当你评估世界上毒蛇哪种毒蛇的毒性最强,那么,通过半数致死剂量、半数中毒剂量、半数致死浓度、最低致死浓度测试,你可以列出毒性最强的毒蛇排行榜。但是,你无法用这些方式来测量食品/化妆品/生活用品添加剂的毒性,尤其是长期接触究竟会对身体造成什么样的伤害,是个未知数。

记住,当科普作家跟你谈“抛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实际上指的都是急性毒性,但是更多的毒素暴露来自我们吃的污染食物和生活用品中的添加剂,这些成分对身体造成的伤害都不是急性毒性,科普作家会告诉你,这些成分剂量很低,是安全的,因此,你没必要担心——

种子油中的抗氧化剂TBHQ的危害。

洗发水中月桂基硫酸钠/月桂醇聚醚硫酸酯钠的危害。

碳酸饮料中三氯蔗糖对肠道的危害。

加工食品中乳化剂羧甲基纤维素钠导致结肠癌风险。

膳食补充剂中二氧化钛对DNA的伤害。

面包中防腐剂对羟基苯甲酸丙酯造成的生殖伤害。

面团改良剂偶氮二甲酰胺带来的癌症风险。 

溴化植物油对生殖系统和甲状腺的毒性。

……

因为这些添加剂的剂量非常低,你担心它们有毒就是不懂科学。

由于你不了解他在偷换概念——急性毒性和长期慢性毒性的区别,所以你被科学忽悠了,当你去质疑,科普作家会说你耍流氓。

我在社交媒体上看到很多科学家/医生/科普作家/明星因为拿了大企业的好处,然后替大企业、大药厂、大型食品公司洗地的言论。

举个例子:有大量试验研究证明,草甘膦对人体有伤害,尤其是对人的肠道菌群的破坏,甚至可能致癌。但很多人出来为草甘膦洗地,他们会这样告诉你:

咖啡因的半数致死量为150mg/kg体重

食盐的半数致死量为3000mg/kg体重

草甘膦为5000mg/kg体重

草甘膦>食盐>咖啡因,因此草甘膦是最安全的。

如果你体重60公斤,你一次喝9克咖啡因会死掉,你喝一杯230克咖啡中有大约95毫克咖啡因,你差不多要一次喝95杯230克(21.85公斤)咖啡才会死掉。

你除非像这些脑子有病的科学家/医生/科普作家一样,才会一次喝这么多咖啡。而且,各种试验都证明咖啡是一种非常美味、安全的饮料。

同样体重,你要吃掉300克草甘膦才会死掉。我们吃的谷物中草甘膦含量很低,你不可能一下吃到300克,你想吃30毫克都很难。但你别忘了,即使微量的草甘膦它也会在体内产生有害影响,更何况今天我们太容易接触草甘膦了。当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草甘膦危害存在(与剂量无关),科学家和科普作家又告诉我们,草甘膦比过去用过的任何杀虫剂、农药都安全——就是说:杀死9个人的凶手比杀死10个人的凶手更善良。

所谓半数致死量只适合某些特定研究——比如蛇毒毒性。科学家为什么要告诉你咖啡危害比草甘膦大呢,就是因为拿钱办事,天经地义,有时把黑的说成白的无法说服你,但用科学绕弯子能唬住不少人,进而让你相信很多有毒有害的东西是安全的。

这才叫耍流氓。

尽管并不是所有科学家/科普作家都拿了大企业的钱,但他们也在扮演洗地角色(有时候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因为他们长期以来都遵守科学研究结果,用结果和数据说话。他们这么做没有错,这是一种科学精神。问题是,科普作家从来没有怀疑过,这些结果和数据对不对,或者他们是不是很清楚每年出炉的各种科学文献有八成以上是不可靠的,不管这些文献被引用多少次。

科学本身是中性的,它不带有任何宗教、政治立场。但是,当科学被控制,成为某种利益集团的工具,那么它就是坏科学。科普作家多年来只搞明白了科学和伪科学,没搞明白好科学和坏科学。不过让科普作家/科学家/医生/营养学家……明白这一点挺难的,这意味要否定他过去的认知,多数人没有这个勇气。

总之,有很多人以科学的名义——为了维护大企业(化学公司、大药厂、大型食品公司)的利益,经常给我们科普什么是“科学”。

但是,科普的目的,第一步是让人走出愚昧无知,它需要用常识和逻辑启蒙人们,而不是利用人们的知识盲区去洗脑,用一种信息不对等的优势压制人们质疑科学。在中国还有一种所谓学科优势,谈论科学是我们学理科的权利,你们学文科的有什么资格谈论科学?

第二步是通过科普让人们知道科学给人类带来的好处,而不是为了某些集团利益去害人。

所以,接下来咱们抛开剂量谈谈毒性。

本文要谈论的毒性指的是——食品、药品、膳食补充剂、生活用品、洗护用品……中的各种添加剂对人类产生的慢性毒性,而不是科学主义者谈论的急性毒性。

我们先聊聊“普遍公认是安全的”(GRAS)添加剂。

我们吃的食物、药物、膳食补充剂、用的化妆品,都有保质期,为了能延长它们的使用期限,应该添加防腐剂。在没有化学工业的时代,人们就知道如何用天然防腐剂为食品保鲜。因此,今天在某些容易变质的消费品中添加防腐剂很正常。

举个例子,醋是一种调味品,人们使用了上千年,没有人因为长期食用醋生病或致死。因此,当醋用来做食品添加剂/防腐剂,它就是典型的“普遍公认是安全的”的成分,因为它无需再做动物或人体毒理学试验。其他普遍公认是安全的食品添加剂还包括糖、小苏打、二氧化碳、胡椒、椰子油等等。

这里,我又要拿美国举例子。为什么总是拿美国说事呢?第一说起来安全;第二,美国在医疗健康方面干的坏事非常典型,并且影响到全世界每一个人,你以为他们为本国人制定的一些法令(甚至建议)不会影响到我们吗?最典型的就是《美国人膳食指南》,这个指南把大部分美国人都指进了医院,而这个指南被很多国家借鉴参照,包括中国。

在任何国家,在食物、药品和化妆品中添加添加剂都需要进行严格审查。但是美国在1958年通过《食品添加剂修正案》后,相关企业发现,这个法案有个巨大漏洞,就是企业可以自定义“普遍公认是安全的”的添加剂而无需受到FDA审查。FDA也非常配合,1997年,FDA放弃了对该流程的控制权,并提出了新的规则,赋予食品和饮料行业自行认证新食品化学品的权力,使其无需FDA任何监督即可获得安全认证(即“普遍公认是安全的”)。FDA还创建了一个自愿通报系统,如果公司选择这样做,可以通过该系统告知FDA,其已确定某种化学品为“普遍公认是安全的”。

食品公司提交“普遍公认是安全的”通知后,FDA在30天内进行审核,回复信函,说明没有疑问或有疑问。不管有没有疑问,食品公司都可以开始使用该成分,FDA相当于蒸发了。 

还有一种方式,就是食品公司根本不用走上面的程序,直接往食品里面加的东西都可以默认为“普遍公认是安全的”。

FDA保留一项权利,即一旦消费者吃出/用出什么问题,FDA可以禁用该成分——事后诸葛亮。

你看明白这里面的逻辑了吗?实际上FDA扮演就是“狐狸看鸡舍”的角色。消费者成了这些化学添加剂长期试验品。这些化学添加剂要么是仅仅在动物身上做过短期毒理学试验,要么根本没有做过试验(添加剂从来不需要临川试验),至于它们长期暴露是否有害,鬼知道。

在过去10年,FDA仅仅收到一份针对新化学品的食品添加剂申请。但是自2000年以来,有756种新食品化学品利用“普遍公认是安全的”的漏洞被食品和化学公司添加到食物中。

这些添加剂是否经过严格的安全测试?没有。

这就是我每次谈论某些添加剂有毒时,总有人会把那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站在高高的科学制高点上的百搭回复放出来:“抛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这些人说这些话时,我不知道他们过没过脑子。我想他们压根就不知道化学工业是怎么玩的。

你可能会问,为什么非要往食品、药品、补充剂、化妆品中添加那么多乱七八糟可能对身体有害的成分呢?问这个问题的人都没开过公司。公司盈利靠什么?你会说销量。不是,是成本控制。添加剂是最完美的成本控制方式——它可以延长保质期、增加产品的口感或体感、减少有用成分的数量进而减少成本、看上去更美观(刺激食欲或使用欲望)……总之,添加剂是对企业来说好处多多,对消费者坏处多多的那么一类东西。

目前,美国用于食品中的添加剂有一万多种,中国有2500种,日本有1500种(其中合成添加剂476种),欧盟有400种左右。 

实际上,大多数(超过50%)添加剂都没啥用处,甚至对身体有害处。打个比方,你生病了,医生给你开了一种药,吃了就能好。这时你会在乎药片是什么颜色吗?你只在乎药片管不管用。所以,像已被证明对身体有害的二氧化钛(起到药片增白剂作用)根本没必要加到药品/补充剂/食品中。

我看到一篇很有意思的学术论文《各种食品添加剂的毒理学和致畸作用:最新综述》,这篇论文发表在2022年6月的《国际生物医学研究》上。但是2024年1月,这篇论文被撤回。官方给出的撤回原因是:范围差异(跑题了?)、数据可用性与所述研究之间存在差异、不恰当引用、同行评审被操纵……

如果你看看这篇论文研究的重点,就知道它被撤回的原因了。该论文主要研究了最常用的几种添加剂:苯甲酸钠、阿斯巴甜、落日黄、角叉菜胶、苯甲酸钾和维生素A。在动物身上试验结果表明这些添加剂确实对胚胎有致畸作用。

我不是搞科研的,阴谋论一下,如果相关产品不使用这些添加剂——企业会死的。《国际生物医学研究》感受到了金主的压力,被迫撤掉了发表了两年的论文。

2025年4月,美国FDA宣布,2026年前,逐步从食品中取消人工合成色素,其中就包括已被证明有害的落日黄(FD&C黄色5号)。你想象一下,以后世界上可能不会再有彩虹糖或花里胡哨的巧克力豆了,这些东西除了把孩子吃出各种问题,没有任何好处。

“抛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的逻辑是,低剂量不会产生毒性。但他们不会跟你解释,这些低剂量是否会被身体彻底代谢干净,或者低剂量是否成为日常暴露,日常暴露是否会在身体里积累,积累到一定数量是否符合他们的毒性剂量?他们没跟你解释这些可能是他们自己都很糊涂,或者揣着明白装糊涂。

有很多添加剂或重金属等毒素都会在身体里积累,比如我们熟悉的铝,铝暴露,身体可以清除掉99%,但那1%漏网之鱼会在身体里慢慢积累,时间长了会造成铝中毒。

还有,我们每天会接触超过40种添加剂,这些添加剂单独使用可能是安全的,但同时还可能接触到农药残留、天然毒素,这些是否会产生叠加效应或协同效应?现在有科学家在研究、试验,已经发现农药残留+食物天然毒素+添加剂产生的鸡尾酒效应。

还有,某些毒素或添加剂本身就会造成DNA损伤,DNA损伤是随时随地的,跟剂量没啥关系。比如我们吃的精炼植物油,由于天然抗氧化剂被破坏了,里面都会添加合成抗氧化剂,比如特丁基对苯二酚(TBHQ)、丁基羟基茴香醚(BHA)、二丁基羟基甲苯(BHT)、没食子酸丙酯(PG)等。这些都已经被证明对身体有害。但他们会说,在控制最大使用量前提下是安全的——这是抛开剂量谈毒性的另一种说法。食品公司可以按照安全剂量标准添加这些抗氧化剂,但很多人可是天天都在吃,DNA损伤也会慢慢积累,积累到一定程度,因损伤导致的各种疾病就会出现。

经过人们几十年前赴后继的小白鼠试验,现在可以得出结论,下列“普遍公认是安全的”添加剂与癌症、代谢疾病和神经损伤有关:

⚠️人工甜味剂(阿斯巴甜、三氯蔗糖)

⚠️防腐剂(BHT、BHA、亚硝酸钠)

⚠️人工色素(红色40号:即诱惑红、黄色5号:即日落黄)

⚠️增味剂(味精,“天然”香料)

⚠️乳化剂和稳定剂(角叉菜胶、大豆卵磷脂)

⚠️高果糖玉米糖浆和合成维生素(是的,比如添加的B族维生素)

我们可以从医学文献中找到大量相关的信息——这些信息甚至相互矛盾,或者你看到一些相关报道也是相互矛盾。当你遇到这种情况,最安全的方式是相信它有害,然后去求证。

我举个三氯蔗糖的例子:

上世纪90年代,作为一种新型甜味剂,三氯蔗糖陆续通过一些国家[加拿大(1991年)、欧盟(2004年)、日本(1999年)、美国(1999年)]食品药品监管机构的审查,批准用于食品添加剂。他们通过的理由是:

1)体内稳定性:通过肠道时不发生改变。

2)肠道菌群:对肠道菌群没有影响。

3)肠道屏障:对肠道组织无影响。

4)生物累积性:不具有生物累积性。

5)新陈代谢:对血糖或胰岛素等新陈代谢没有影响。

6)生物/毒理学影响:无遗传毒性,无相关的生物学显著后果,且热稳定。

大量试验数据证明,三氯蔗糖不像以前人们常用的糖精或蔗糖等甜味剂那样存在各种健康隐患,这应该是非常理想的甜味剂了吧。

但是随后的各种独立研究把上面这六个结论都推翻了,研究发现:

⚠️三氯蔗糖杂质和代谢物三氯蔗糖-6-乙酸酯具有遗传毒性,其致断裂作用机制与诱导DNA断裂有关。

⚠️三氯蔗糖-6-乙酸酯和三氯蔗糖会损害肠道屏障功能的完整性。

⚠️三氯蔗糖-6-乙酸酯诱导肠道上皮细胞中与炎症、氧化应激和癌症相关的基因表达。

⚠️三氯蔗糖-6-乙酸酯还抑制了细胞色素P450家族的两个成员(CYP1A2和CYP2C19),这两个成员负责代谢内源性和外源性化合物,从而可能导致不良的毒理学暴露。

⚠️通过小鼠试验,母鼠出生前后摄入三氯蔗糖和安赛蜜,会导致幼鼠代谢和微生物组发生显著改变,这可能导致未来代谢疾病。

但三氯蔗糖被禁止使用了吗?没有,你随便看看一瓶碳酸饮料/果汁饮料,三氯蔗糖的名字还在上面。大企业都清楚,消费者容易健忘,记吃不记打,最好的办法就是咬住后槽牙不承认那些独立研究的结果,反正消费者好糊弄——他们只能看懂广告看不懂研究报告。

同时,主流叙事会迅速淹没这些独立研究——同时还给你扣上“阴谋论”“伪科学”“民科”“砖家”“卖蛇油的”的帽子。记住,这几招组合拳非常管用,能在极短的时间让一场危机迅速翻篇且不会留下蛛丝马迹。

大多数人对食品、化妆品、生活用品中的各种添加剂缺乏危害认识,人们都本着“他们不会害我”的善良(无知)心态接受添加剂。当需要你去判断添加剂是否有害,可能包括学化学/生物的人都说不清楚,更不用说普通人了,因此多数时候我们不会去想这些东西跟我们健康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如果你留意,会发现,你每天会接触到40种以上的添加剂。事实上,我们都可以减少添加剂暴露,只是没人当回事儿而已。况且,你真的得了什么病,也不会忘添加剂方面想。

实际上,你看到这里,会发现我也一直在谈论剂量与毒性的关系。我强调的是:

1,慢性中毒是通过时间和剂量积累造成的;

2,一些常用添加剂是可以造成DNA损伤和扰乱身体激素水平的;

3,添加剂长期暴露是否对人体有害是个未知数;

4,日常生活尽可能减少添加剂暴露。

话题:



0

推荐

王小峰

王小峰

507篇文章 1分钟前更新

本人,复姓王小,名峰,《三联生活周刊》前主笔。 本博客内容杂乱,不拘一格。欢迎参观,但不建议留言; 博客内容只代表我个人观点,不代表我供职杂志或其他组织机构观点; 商业网站、纸媒体如转载(含经第三方非商业网站及个人博客、网站转载),须经本人同意,并支付稿酬。 非商业网站、媒体、个人网站可以随便转载,无须支付稿酬,但必须注明出处或链接; 本人不上电视,不写商业软文,不给任何出版物写推荐语、序言,不做嘉宾。请有上述意向者调头。 日常联系请发邮件:noguessss@gmail.com 个人微信公号:只有大众没有文化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