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歌星传记的开篇,往往有一个俗套,就是通过细枝末节从童年或少年时代的一些经历将自己和音乐联系起来,以此证明他后来成为一个歌星或音乐家是有根有据的——这跟过去给皇帝写传记的时候天出异象是一个套路。但是李宗盛这本书的开篇却没有这个俗套,而是直入内心,写他这几十年在音乐上的挣扎。你可以说这是本传记,也可以说是他对整个华语流行音乐的思考。文字一如他直白而富有哲理的歌词,有俏皮,有伤感,有无奈……但这一切又能被李大哥的温暖所融化。甚至我在读的时候忘记了华语歌坛的恶劣环境,这就是文字的力量吧。

 

书共分五个部分,都取自他的歌名:《你像个孩子》《没有人知道》《我和你》《当爱已成往事》《我终于失去了你》。

 

在《开场白·序言》里,李宗盛写到:“大约八年前,我坐在房间,抱起吉他,想弹些曲子,发现弹上十几个小节就弹不下去了,眼睛盯着吉他上的纹路,开始走神。好像思绪是被人拖到别处,怎么也回不来……我怀疑,是不是我这一生该写的歌都写尽了?当年创办木吉他合唱团,进滚石唱片,也有写不出的时候,最后总能化险为夷。可现在想越过去的动力都没有了。既然思绪被人拖走,索性跟着它走吧,看看能发生什么。走着走着,便想起太多往事。既然歌写不出来,倒不如把陈年旧事记录下来。这一写写了十几万字,那些你猜对或猜错的事,那些我写对或写错的歌,那些我说对或说错的话,都在这本书里。”

 

说来说去,流行歌曲还是年轻人该干的事情,它的含量比较小,年轻时有一点感觉就能把一首歌填满,等真上了年纪,事情一想明白,写歌的那个魂儿也就散了。如果一个人到了中年之后还能写出有年轻感觉的歌曲,那一定是太幼稚了。

 

在《你像个孩子》这一章,李宗盛主要谈及的是他的成长和生活中的琐事,看上去像散文,很写意。但读下去会发现,他是在写触动他创作的生活和观察生活的方式,看似蜻蜓点水,实则涟漪泛泛。他用很细腻的笔触剖析了他是如何从灵感出现到他找到感觉再把歌写下来的过程,这些经验,不仅对歌曲创作,对任何创作都有启发。他觉得人在进入创作状态时要有一种童真、童趣,再用大人的方式描述出来:“很多人写歌,总是被太多机会主义的东西干扰,先去想到它写出来之后会是什么样子,然后会去想把它写得怎么深刻或是流行,而忘记了歌本该是打动人的。”

 

人们都觉得李大哥写男女之情,尤其是写女人的那些心思写得非常到位,俨然一个情感专家。关于这方面的写作,李宗盛在书中透露了他的秘诀:“我很小的时候就喜欢琢磨女生的心思,开始看不透,后来发现女生需求的东西是男生想不到的,我开始琢磨女生需要什么……”在李宗盛看来,女性的世界没有文学作品描述得那么复杂,人性中总有最相同的东西,用一种童真的方式去看女生,反倒能看得更清楚。他反复提醒读者,写歌无非有两个主题:女生和人生。

 

《没有人知道》这一章里你会发现,李大哥那些耳熟能详的歌曲背后凝结了多少痛苦。也许在我们看来,一个唱作人写一首广受欢迎的歌曲是理所当然的。事实上,如果你不绕道它背后去看,永远不知道,一首几分钟的歌曲需要付出多少努力。《17岁女生的温柔》从开始有创作想法到最后歌曲成型,花了整整六年的时间,第一句“17岁女生的温柔,其实是很那个的”中的“很那个的”这几个字原来他用过很多词,但总是不能把17岁女的特征写到位,既不能太直接又不能过于含蓄,要用一个中间感觉的词,这一下难倒了李宗盛,他前后换过两百多个词,就是不满意。直到有一次跟朋友通电话,朋友在电话里面讲话有句口头禅:“很那个的。”李宗盛灵机一动,何不用在17岁女生的身上……《凡人歌》是李宗盛生生写出来的,就是因为那句“爱人不见了,向谁去喊冤”。原来,这两句歌词是用在另一首歌里,原句是“爱人消失不见,心里有冤无处喊”,但是改来改去就把这两句歌词拿掉了。可是扔掉了又怪可惜,于是他想重新写一首歌,把这两句用上。但没头没尾,写什么,怎么写,他又开始了一段痛苦的经历:“在街边吃面的时候脑袋里都在想着韵脚,翻甘天联间,潘山弯先搬……”不过这首歌的创作还算是快的,用了大约两个月的时间。《寂寞难耐》写了一年,《忙与盲》写了半年,《生命中的精灵》写了三年……李宗盛说:“几乎没有一首歌是一蹴而就的,有时就是一句歌词中的一个词,会卡上半年。当时大家写歌都希望写出不一样的话,还要让这一句流行起来,简直会要人命,字典都翻烂了两本……”确实,没有人知道一个人在创作时的那种痛苦,即使李大哥复述这些创作过程带着些调侃和轻松的语气,但依然让人肃然起敬。现在还有人会这样写歌吗?

 

《我和你》这一部分主要是写李宗盛和他周围的朋友的故事和在唱片公司工作的经验之谈,没什么八卦,都是围绕着当年台湾音乐环境写的。这一章似乎能把我带回到华语流行音乐的黄金年代,从一些细枝末节的事情上都能看得出他们做事的认真和诚实的态度。尤其是,他们每次开会,企划歌手定位包装的细节,真是很启发人啊。现在市场企划营销的,真该好好读读这本书,人家当年是怎么做歌手企划的,再看看现在的你们!李宗盛说:“当年台湾流行音乐繁荣,和当时台湾人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比较一致有关,不管针对市场还是针对内心,都不会有太多偏离。现在台湾社会犹如迷雾,我时常看不懂,也不知道该去写什么样的歌……”

 

《当爱已成往事》这一章,我猜李大哥本来是不想写的,但是人生有些东西是绕不过去的,尤其是,这本书写的很私人化,要是不谈谈感情,会让人觉得不够真诚。但是明显能感觉到,李大哥在写这一章的时候有些拘谨,不像其他章节那样挥洒自如。他说:“在别人看来,写男女之情一向是我最擅长的,但写到自己,却找不出任何一个合适的词。如果有一个女阿宗,我猜她会把我写透。”

 

最后的《我终于失去了你》,我觉得才是李大哥发力的一章,这部分主要是写他离开台湾来到大陆后,开始思考整个华语地区流行音乐,恰恰在此时,整个华语地区流行音乐开始衰败。一向温和的李大哥凸显杀机,毫不留情地对整个华语流行音乐进行批判。他觉得台湾是越来越保守,只会在保守和时髦之间找平衡。90年代中期滚石推出过三个女歌手的专辑,在市场上的反响不如期待的那么好。从那时起,李宗盛就有隐隐的危机感,似乎流行音乐出了什么状况。后来,事实验证了他的隐忧。尤其是来到大陆生活一段时间,才更清楚台湾流行音乐的问题所在。而大陆这边他一直认为音乐行业的从业者对流行音乐美学缺乏认识,只知道模仿香港和台湾,是一群投机分子,缺少人文关怀和人文情怀。李大哥把我很多心里想骂的话都说出来了,过瘾。

 

“我很幸运,我会弹点吉他,会写歌,赶上了流行音乐的好时代,还能让我有那么一点点成绩。现在,一切都失去了,那些点滴的美好,只有在我弹吉他走神的时候才会出现……”


我的微信ID:wearthreewatches

我的博客:http://www.wangxiaofeng.me

我的微博:@王小峰-带三个表

话题:



0

推荐

王小峰

王小峰

486篇文章 283天前更新

本人,复姓王小,名峰,《三联生活周刊》前主笔。 本博客内容杂乱,不拘一格。欢迎参观,但不建议留言; 博客内容只代表我个人观点,不代表我供职杂志或其他组织机构观点; 商业网站、纸媒体如转载(含经第三方非商业网站及个人博客、网站转载),须经本人同意,并支付稿酬。 非商业网站、媒体、个人网站可以随便转载,无须支付稿酬,但必须注明出处或链接; 本人不上电视,不写商业软文,不给任何出版物写推荐语、序言,不做嘉宾。请有上述意向者调头。 日常联系请发邮件:noguessss@gmail.com 个人微信公号:只有大众没有文化(ID:wearthreewatches)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