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0
听报道
去年年底,我出国待了一段时间,偶有思乡之情,思的也无非是吃的。正如阿城先生所说,人在国外,想家了,多是因为胃和味蕾提出抗议了,嘴馋,想吃中餐。
嘴馋的时候,都会想到陈晓卿,会想象他把我带到一家其实未必像他说的那么好吃的饭馆,吃上一顿。重要的不是那些饭菜,而是听他山吹六哨谈论美食,转身我就可以现炒现卖了。有一次跟他吃饭,一共上了六道菜,第一道西红柿他就讲了半天:“西红柿其实是一种浆果,不是蔬菜,它真正的名字叫‘膨胀的水果’,全世界一共有七千多种西红柿……”他从殖民谈到全球贸易,从意大利谈到耶路撒冷……反正那顿饭,到饭馆打烊的时候,他才介绍到第三个菜。
可能在这种专业人士眼里,你吃点什么东西不获得点额外知识,好像都吃进狗肚子里去了。后来我发现,也可能是他选的饭馆做得没他说的那么好吃,心存愧疚,来用美食知识弥补他的判断过失,另外是为了转移视线,让你把注意力放在科普而不是那些菜上。
在回国之前,我已计划好跟陈晓卿吃顿饭,以解思乡之馋。说来也奇怪,还没等我跟陈晓卿联系,就不断有人跟我联系,希望我能搭个鹊桥,认识陈晓卿,请他吃顿饭。八百年不联系的人纷纷问我:“我能请陈晓卿吃顿饭吗?”这些人我都给拉黑了,哪有这样的,明目张胆地让我拉皮条还要从我身边绕过去。
我试探性地问了一下陈晓卿,得到的回复是:“最近太忙,实在没时间。”开始我以为他又在筹备下一部美食纪录片,后来才知道,他每天都在奔赴各种饭局。据知情人士讲,他每天要赴至少七八个饭局。吃饭对他来说可能像品酒师喝红酒在嘴里漱漱口吐掉一样,也是边吃边吐。
我想约陈晓卿吃饭的计划,也从嗓子眼又咽回到肚子里了。“那你什么时候才能有时间呢?”他说:“今天跟我吃饭的人是去年十月定下来的,我现在的生活就是餐桌道具全国巡回展。”
爱情不是你想买想买就能买,陈晓卿不是你想请想请就能请的。Mama Mia, Now I really know……
在中国,一个人踏入名门不是搜索引擎能搜出多少条,而是他每周参加饭局的次数。
这让我想起另一个人:罗永浩。遥想饭局当年,老罗召之即来,挥之不去。自从他做了企业家之后,见他一面比探监还难。我跟他秘书联系,秘书每次都说老罗没时间,前前后后联系了一个多月,我都快跟秘书约会了,也没见到老罗的影子。不就是做个手机吗,又不是做小姐,至于那么忙吗。直到有一天,喜讯传来:“罗总后半夜两点有点时间……”后半夜两点,陈晓卿可能刚刚奔赴第三个饭局。
名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多年后,当我们再来分析陈晓卿,可能会发现,在这个阶段,中国人只能谈论吃,才把他吃出名堂。但是像陈晓卿这样把饭局档期能排到半年以后的,就是一线演员接戏也比不了的。
我十分好奇,陈老师为什么饭局如此之多,就算他拍过美食纪录片,有人喜欢附庸风雅,非要跟陈晓卿吃顿饭,也不至于这么夸张吧。
后来我才知道……故事的发生是这样的:
《舌尖上的中国》刚播出的那段时间,陈晓卿没事还跟我们混,有一天,有个南方某地餐馆的谭老板拐弯抹角找到陈晓卿,希望请他吃顿饭。陈晓卿经过了解,发现这家饭馆确实值得一吃,如黑旋风一般杀奔南方。
对这个小地方的人来说,陈晓卿大驾光临,跟神仙下凡没啥两样,当时也就城管管得严,不然谭老板真会净水泼街黄土垫道了。
这顿饭陈晓卿吃得很满意,饭后还找到大厨,猛夸了半天:“我从来没见过你这么好的手艺。”大厨受宠若惊,问道:“陈导,我能跟你合个影吗?”做惯了道具的陈晓卿往大厨身边一戳,黑黑一笑,这事儿就过去了。
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是谁都没有想到的。
大厨第二天就辞职不干,另开炉灶了,他在饭馆门口放了一幅巨大的自己与陈晓卿合影的照片,旁边一行大字:“《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说:我从来没见过你这么好的手艺。”没多久,这家饭馆的势头超过了谭老板的饭馆,《舌尖2》还没播出的时候,谭老板的饭馆由于失去了核心竞争力而被迫关张。
大厨的新餐馆独霸一方,为了感谢陈晓卿开光,他专程来北京给陈晓卿送了一个匾额,上面四个大字:精准扶贫。大厨说的没错,他来自贫困山区,致富不忘家乡人,他回到老家,号召大家奔赴全国各地开饭馆。《风味人间》还没播出,这个村子的人均收入已经超过了北上广深中产阶级的人均收入,彻底脱贫。目前,这个村子开了一家叫“卿点”的饭馆,专门做当初大厨给陈晓卿做的那些菜,饭馆的墙上有很多类似王致和发明臭豆腐、秀才娘子发明过桥米线的陈晓卿美食典故,还请张发财设计了插图。由于时代发展日新月异,“卿点”已经快变成文化古迹了。
没多久,陈晓卿又收到谭老板寄来的一个匾额,上面也是四个大字:定点爆破。陈晓卿心里很不是滋味,后来他应邀去各种饭局,坚决不跟厨师合影。
这件事给中国餐饮业带来很多启发,比如,餐馆老板请陈晓卿吃饭,事先都要先把厨子和服务员的手机收缴上来,以防哗变。当然,老板是可以和陈晓卿合影的。然后效而仿之,把和陈晓卿的合影照片放在饭馆的显要位置,效果不是一般的好。
后来,有的老板干脆把门口的关公像移走,把陈晓卿的照片放在上面。好多顾客看到后问老板:“上次来还是二弟云长呢,现在咋换成三弟张飞了?”
陈晓卿也知道盛名之下,危如累卵的道理,他再去餐馆吃饭,尽可能低调一些,不声张,毕竟他不是那种整天做梦想红的人,他深深地知道,再怎么红也是黑的。他想到了法国电影《美食家》,路易·德福奈扮演的美食家为了能客观地了解一家餐馆美食的口味,经常男扮女装,微服私访。于是陈晓卿也尝试把自己改装一番,溜到一家餐馆吃饭。可是他刚坐下,老板便笑嘻嘻地走了过来:“啊呀,这是哪朵云彩下雨了?把陈导给从天上下下来了。”陈晓卿一咧嘴,心说:“这美白霜抹了半瓶也不管用,淘宝假货太多了。”老板说:“您不打扮,坐在这里我们都看不见,这一打扮,立刻清楚多了。”陈晓卿只好说:“刚才给冯导的戏串个角色,没卸妆,没卸妆。”
过去,被邀请参加饭局的人多是女演员。后来这些请客的人发现,出不少钱,请来的人长得都差不多,逐渐审美疲劳,所以附庸风雅逐渐转移到美食家这个领域了,尤其是请陈晓卿吃饭,他坐在那里别人也很难看到他,不存在审美疲劳问题。再加上全国各地有点特色的餐馆老板都排着队想请陈晓卿光临一下,我周围的朋友们,你们就断了请陈晓卿吃饭这个念想吧。
古诗云:
人怕出名嘴怕馋,
身不由己没时间。
长恨人生过得快,
向天再借五百年。
跟陈晓卿吃顿饭真的要约到五百年以后了吗?我忍不住给他打了一个电话。
陈:我知道你想吃饭,我实在没时间。
我:《风味人间》第二季还拍吗?
陈:抽空拍,抽空拍。
我:第二季拍什么?
陈:第二季拍汤。现在全世界有四万多种汤的做法,中国有八千多种,外国人认为最好的汤是营养丰富,中国人认为最好的汤嘌呤最高……(以下省略十分钟)
我:最近咱们是吃不上饭了吧?
陈:九月份之前肯定没空。这样吧,我最近出了本书,让同事寄给你一本。
我:你还有时间出书?
陈:你以为我真的天天跟人吃饭呢,累了也会在家歇一天。这书的内容都是几年前整理出来的,《至味在人间》就是一些随笔,新书主要是比较系统地写一下一些美食是怎么诞生的,背后的故事,以及人们在享受它、扩散它的过程中又怎么变难吃的,这个只能写成书,不能拍成纪录片,不然好多餐饮行业的人会失业……
我:到时你又得挨个开光,更没空吃饭了。
陈:都是你胡说八道。
我:新书叫啥名字?
陈:叫《红与黑》。
我:哈哈。
陈:你们不是总拿这个说事吗,用这个名儿算是双关吧。
我:你是由黑变红,有些美食是由红变黑,还真挺双关的。
我对陈晓卿又肃然起敬了三分。幸亏我不是拍美食纪录片的,不然就像你是个踢球的,跟梅西活在一个时代一样。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