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1

认识陈晓卿是在2005年底,当时我拍小电影《小强历险记》,剧中需要一个道具:警棍。《读库》的老六跟我说,他认识一个央视的人,叫陈晓卿,手里有警棍。我说,你还认识央视的保安?老六说,他可不是一般的保安。

 

就这样,有生以来第一次认识了一个非洲友人。

 

 

这些年,随着“中非两国人民”的友谊日渐地久天长,我也眼睁睁地看着陈晓卿慢慢黑里透红,红得发黑,每次《舌尖上的中国》播出,他都以候鸟式网红的方式像穿着花衣的小燕子一样例行飞入寻常百姓家。

 

陈晓卿红了,写他的文章也多了,可我每次看到这些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写手(根本不能说是记者)写的文字,就很不舒服,除了胡拼乱凑一些网络上的文字,根本没有把陈晓卿写好,我所了解的陈晓卿成了他们笔下的董卿。以我对他的了解,他生性腼腆,说话比较含蓄,不轻易说出心里话——他的心里话从来都是不经意说出来的。认识他这么多年,他常常酒后不经意,于是我积攒下来很多素材……我跟陈晓卿说:“还是我来给你洗洗白,还你本来面目吧,让大家知道你有多黑。”陈晓卿说:“你一写就胡说八道,不行!”“我严肃正经地写你一回还不行吗?”“也不行!”

 

话说要写陈晓卿这事儿一晃过去了六七年,我一直心有不甘,为了写他,我想尽了招数,最后让他把自己这些年吃过的好吃的写出来做成T恤跟大家分享。陈晓卿扭捏了半天:“把菜谱印在身上?”“对,你想象一下,如果他们穿上这件T恤,在很多家庭会发生这样感人的一幕——一个人指着胸前说:‘老婆(公),今晚要吃这个。’你不是喜欢成人之美吗。”陈晓卿一听,立刻在A4纸上一通笔走龙蛇。

 

你们不知道,有时候我都是因为写一篇文章才会去做一件T恤,它叫“文章衍生品”。 

 

2

我要告诉年轻的媒体从业者,你去写一个人,一定要从他童年写起,因为童年的经历决定他的一生,一个人成年后的所作所为,密码全都是在童年设定的,一个人的正确打开方式首先要找到他童年的密码,不然你解读他成年的行为完全是照葫芦画瓢。

 

多年以后,陈晓卿面对眼前的卤水拼盘,准会想起上语文课的那个遥远的下午。那天,班主任兼语文老师上课时领进来一个女生,这是班里新转来的同学,叫黄阿妹。陈晓卿没有想到,这个瘦小的女孩影响了他一生。 

 

 

黄阿妹来自广东,普通话说得不太利索,更别说灵璧话了,同学常常嘲笑她。陈晓卿肤色较黑,也常常被同学嘲笑。有时候就是这样,当人们身上具备一些共同点,就会走得很近。有一次,一个男生故意把黄阿妹的铅笔盒碰到地上,还用脚踩了一下,里面的文具都踩碎了。阿妹不敢吱声,男生得意洋洋。陈晓卿看不下去了,冲过去挥手就是一拳,把男生的眼眶打开了一寸多长的口子,血流了一脸。你知道后来王小山出门为什么总戴墨镜了吧。

 

这次见义勇为,让陈晓卿和黄阿妹走得更近了。一天放学,黄阿妹悄悄地跟陈晓卿说:“我们一会儿去小树林玩啊?”

 

陈晓卿小鹿乱撞跟着黄阿妹进了小树林,黄阿妹四下看了看,没人,轻声说:“你闭上眼睛。”陈晓卿紧张地闭上眼睛,他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毕竟对他来说是第一次……

 

“好了,睁开眼睛吧。”陈晓卿睁开眼,眼前的黄阿妹像变魔术一样双手捧着一堆好吃的笑盈盈地看着他。

 

其实在睁开眼睛之前,陈晓卿已经闻到了一股别样的气息。

 

“这是卤水鹅,这是卤水鸭掌,这是腊肠,这是叉烧酥……”

 

在此之前,陈晓卿认为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是黄桥烧饼。

 

“班里就你不欺负我,还保护我,我要谢谢你。”黄阿妹有些哽咽。

 

这次小树林野餐,让陈晓卿对黄阿妹有了更多了解,她来自广东潮州,父母是从事地质工作的,常常奔波于全国各地,黄阿妹也跟着父母到过很多地方。

 

吃了黄阿妹的好吃的,陈晓卿的力气也变大了,在他的保护下,班里不再有人欺负黄阿妹了。那时候天总是很蓝,日子却过得太快,一晃儿一个学期过去了。这个学期,陈晓卿吃到了很多好吃的。

 

一天放学,黄阿妹悄悄地跟陈晓卿说:“我们一会儿去小树林玩啊?”

 

他们都好久没去小树林了。

 

一进小树林,黄阿妹“哇”地一声哭了,把陈晓卿吓了一跳。

 

“王小山又欺负你了?我去揍他。”

 

黄阿妹摇着头。

 

“那就是张发财,我去找他算账。”

 

“也不是。”

 

阿妹拉着晓卿的手,难说难笑难开口:“晓卿,我明天就要走了。”

 

“走?去哪儿啊?什么时候回来?”

 

“不回来了,爸爸说要去山西。”

 

黄阿妹从书包里拿出一个用《安徽日报》包的纸包,打开,里面都是吃的。

 

“这是我妈妈做的,以后再也不能给你好吃的了。”说完,黄阿妹转身离去。陈晓卿望着那个瘦小的背影渐渐隐入丛林中,再也忍不住了,“哇”地一声哭了起来:“妹妹你走西口,哥哥我实在难留……”

 

小树林一别,陈晓卿再也没有见到黄阿妹。二十多年后,陈晓卿出差去广州,认识了广东省公安厅的一个同志,他想起了黄阿妹,也许可以让公安厅的同志查查阿妹的下落,一定要当面谢谢她的美食启蒙。

 

两天后,公安厅的同志打电话给陈晓卿:“小陈啊,我查了一下,黄阿妹是广东特别常见的名字,广州市地区就有三百多个叫黄阿妹的人,全广东省怎么也得有两三千个吧,这排查起来是个大工程啊。”

 

陈晓卿很失望,也许阿妹没有回广东,生活在别处了。

 

之所以陈晓卿拍的美食纪录片里面介绍了那么多广东美食,很大程度上是他心底有种念念不忘的情结。有一次我问他,拍了那么多广东美食,是不是因为阿妹啊?陈晓卿的脸刷的一下变成了潘通7594C。

 

 

3

黄阿妹走了,陈晓卿心里空落落的,他一天吃不下半碗饭,两天喝不下一碗粥。每天抱着寂寞入睡,梦里流着口水,三餐吃得没有滋味……

 

这种无聊的生活似乎让陈晓卿开了窍,在这个世界上,一定还有很多比黄桥烧饼更好吃的东西,如果将来能吃遍天下所有好吃的该多好啊。可是,在那个物质短缺的时代,能吃饱就已经不错了,谈何吃好呢。一想到那些想象中的好吃的,陈晓卿就直咽口水。

 

阿妹走后,连树影都不爱移动了。闲来无事,陈晓卿只好用看书来打发时间。物质短缺,精神食粮一样短缺。无意中,陈晓卿从家里的隐蔽处发现了一堆书,其中有四大古典名著,这些书成了黄阿妹走后的唯一慰藉。

 

陈晓卿发现,书里有很多关于吃的描写,让他大开眼界。比如夏侯惇啖睛、刘安杀妻给刘备做夫妻肺片、孙二娘做人肉包子……看得陈晓卿直流口水,中国美食,源远流长啊。四大名著中,陈晓卿最喜欢《红楼梦》,里面总提到吃的,最不喜欢的是《西游记》,每次看到妖怪们想吃唐僧肉时磨磨唧唧的情节,他都恨不得把吴承恩从地里刨出来骂一顿,看到最后也不知道唐僧肉是什么滋味。你知道他后来为什么老说“最好吃的是人”了吧,都是物质短缺时代留下的心理阴影。

 

在这堆书中,还有一本《林海雪原》,里面给座山雕祝寿的“百鸡宴”勾起了陈晓卿的好奇心,这个曲波也是,你倒是把百鸡宴描写得详细一点啊,一笔带过,让人看着着急。将来遇到东北人一定要问问,是鸡有一百种做法呢,还是一百只鸡用一种做法呢?这事儿让陈晓卿浮想联翩纠结了十多年,直到工作后去东北出差才有机会了解“百鸡宴”。一进招待所,迎面过来一个姑娘,陈晓卿迫不及待地问:“听说你们东北人特别擅长做鸡,百鸡宴是鸡有一百种做法呢,还是一百只鸡用一种做法呢?”姑娘一听乐了:“哥,啥鸡不鸡的,乐呵乐呵呗。”

 

虽然追寻百鸡宴的过程中受挫,但是并没有动摇陈晓卿想搞清楚“百鸡宴”的决心。最近,他又去了东北,嘴里哼着“誓把百鸡宴传播到人间”,扫荡了一遍威虎山,打算拍一部美食纪录片《鸡的一百种做法》。

 

在大学毕业工作之前,陈晓卿看了很多中外文学名著,当然,无一例外是从字里行间寻找美食的踪迹。没办法,那时候经济还没独立,只能缘木求鱼、画饼充饥、望梅止渴、看书解馋。在这个世界上,饱读诗书的人有很多,但是“饱”读诗书的人只有陈晓卿一个。现在,你问他看过什么书,书名可能他不记得,但是他能告诉你书里面提到了什么吃的。

 

曾经有人跟陈晓卿说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里提到了一种用潘帕斯草原上的牛做的牛排,陈晓卿一听,赶紧买了一套,他花了两个多月时间把两百四十多万字的书看完,也没找到潘帕斯牛排。两百四十多万字啊,相当于看了两遍《悲惨世界》、三遍《西游记》。唯一值得安慰的是,书里面提到了“玛德琳小蛋糕”,算是没有白看。

 

陈晓卿找那个人质问:“你说《追忆似水年华》里面提到了牛排,我怎么没有找到?”那人说:“我记错了,是《加缪传》里提到了一种法国美食……”陈晓卿长长松了口气,幸亏他没说是索尔仁尼琴的《红轮》。他去书店买了一本八百多页的《加缪传》,咬着牙把这本枯燥无味的书看完,然后买了一张飞往巴黎的机票……

 

我有一次去陈晓卿家,发现他藏书很多,但是没有一本关于美食的书。他说:“我从来不看写美食的书,想看就自己写一本。”

 

 

 

 4

一晃儿陈晓卿上大学了。看到周围的同学都出双入对,他知道,恋爱的季节了。在谈恋爱之前,陈晓卿心里拟好了恋爱标准,除了互相喜欢之外,很重要的一点是,她应该喜欢吃。陈晓卿站在中国地图面前,浮想联翩,开始了一番古典哲学式的思考:她是谁?她从哪里来?她喜欢吃什么?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统一的多美食国家,地图上区区块块,看来只有进行一场旷日持久的“区块恋”,才能搞清楚中国都有什么好吃的。中国有三十多个省,三百多个市,两千多个县……这得谈多少次恋爱啊!

 

 

 

那个年代的人谈恋爱,花前月下,话题都是“团结起来,振兴中华”,陈晓卿跟姑娘约会的开场白从来都是:“你都吃过什么,咱俩做个游戏吧,看谁说出来的菜名多……”

 

那时候国家才刚刚提出解决温饱问题的目标,多数家庭还没有胡吃海塞的能力。姑娘在约会前准备的都是“你真讨厌”“不要嘛”之类的台词,谁会准备几个菜名啊,一时间菜名这个门槛面前尸横遍野,陈晓卿依然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一次,陈晓卿跟一个北京姑娘约会,为试探一下对方的美食底蕴,他惯例地提出:“你都吃过什么,咱俩做个游戏吧,看谁说出来的菜名多。”没想到姑娘听完后,立刻做了一个亮相,气沉丹田,双目圆睁:“晓卿,你听我说……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儿、烧花鸭、烧雏鸡、烧子鹅、卤猪、卤鸭、酱鸡、腊肉、松花小肚儿、晾肉、香肠儿、什锦苏盘、熏鸡白肚儿、清蒸八宝猪、江米酿鸭子、罐儿野鸡、罐儿鹌鹑、卤什件儿、卤子鹅、山鸡、兔脯、菜蟒、银鱼、清蒸哈什蚂……”

 

姑娘说了足足有三分钟,说得陈晓卿口水流了一地。虽然菜还没吃到,但他先吃了一颗定心丸;虽然俩人八字还没一撇,但八字很合,行,就是她了。

 

可后来陈晓卿发现,每次约会,姑娘都会惯例报三分钟菜名,然后才进入正题,再喜欢玩报菜名游戏的人也受不了啊。最后,陈晓卿实在忍不住了:“你看咱们都见过七八回了,你每次都说半天菜名,什么时候带我去吃几样啊?”

 

“嗨,忘了跟你说了,我业余爱好是说相声,这是相声的惯口,叫《报菜名》,我哪吃过啊。”

“这么说,这些菜你都没吃过?”

“嗯哼。”

 

这次经历给陈晓卿心里又增添了一道阴影,后来他再也不敢听相声了。

 

 

5 

确切地说,陈晓卿的美食之路是从大学毕业工作后开始的,因为自己可以挣钱了,出差的机会多了,也见到了蓝桥烧饼、红桥烧饼等各种颜色的烧饼。那时候,开放后的中国青年对知识的渴求、对世界的向往、对现代文明的憧憬,是那个时代的标配,只有陈晓卿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平时朋友聚会,谈论的都是尼采、萨特、弗洛伊德,人们经常为一个观点争论得面红耳赤,陈晓卿也插不上话。有人问:“晓卿,你怎么理解叔本华的?”陈晓卿说:“叔本华最喜欢吃的鱼子酱在德国快失传了。”

 

虽说经济上独立了,但是每月几十块钱的工资如何能应付得了那么多扑面而来的美食呢?陈晓卿常常站在一家饭馆门口,五米一徘徊,心中常苦悲。这几十块钱,不穿不用,也就能吃几顿好吃的。摆在陈晓卿面前只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条路是拼命挣钱,挣足了钱去吃,另一条路……还是拼命挣钱。最绝望的人生莫过于你家后院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还他妈是枣树。

 

陈晓卿美食之旅即将走到尽头,他不是没想过,先老老实实去做婚纱摄影,也许将来能挣够钱,再吃也不迟。可是,眼前这家饭馆要是再不吃,半年后说不定就没了。

 

为了肚子里的馋虫,再吃一顿吧。

 

陈晓卿硬着头皮进了饭馆。一进门就听见有一桌北京人在大呼小叫:“知道吗,我哥前几天去美国,见了布什总统。”“别吹了,丫一管工还能见到布什?”“我表姐在美国,她美国同学的舅舅在白宫工作,有一天白宫的水管子坏了……”

 

陈晓卿找了一个空位坐下,心说:“白宫水管子坏了也轮不到你哥修啊。”

 

饭馆老板在迎来送往,陈晓卿看着老板,忽然,他脑子里冒出一丝闪念,如果说一个北京的管工通过几个人就能见到布什,那说不定我通过几个人能跟这个老板攀上关系,混熟的了话……对,有个“六度空间理论”,你想认识一个人,通过六个人就能找到,比如老板他爸爸的四姑夫的表妹的堂姐的二姨夫是我四叔的大舅子的儿子,这不就成远房亲戚了吗。

 

人们的生活中都有诗和远方,陈晓卿的生活中只有吃和远房。

 

幸运的是,陈晓卿赶上了一个七大姑八大姨尺码齐全的好时代,跟老板一聊,原来他竟然是自己高中同学三叔的担挑。老板一高兴,免了单。

 

这种攀亲戚套瓷的社交方式不仅解了馋,还缓解了囊中羞涩的现实问题,即使老板不免单,打个九九折也能让他乐好几天,甚至有几次勾起往事,老板泪如雨下。有句话叫“一招鲜,吃遍天”,就是打陈晓卿这里来的。全世界还有谁能把“六度空间理论”运用到如此极致?你可能不认识陈晓卿,但是你有可能在他某次跟老板攀亲戚的时候被提到过。

 

没事陈晓卿就会跟饭馆里的老板闲聊,时间长了,陈晓卿发现,其实在每个开饭馆的老板的背后都有一些感人、悲怆、离奇的故事,他们为了能做好一道菜,反复尝试,甚至,有个只有小学学历的老板为了能搞清楚食物中的味道,自学化学,最后竟拿到了大学本科文凭。还有很多美食就像人们无意中发现青霉素可以消炎、麦角二乙酰胺可以致幻、西地那非可以治阳痿一样,是这些厨子不经意间误打误撞做出的美味,他们对世界的贡献不亚于那些科学家。如果这些故事讲出来给人听,该多好啊。

 

陈晓卿通过攀亲戚,也了解了很多中国各地的风土人情、风俗典故,为了能跟老板套得更近乎,买单时折扣更低,他自学了二十多种美食发达地区的中国方言。在攀了十多年的亲戚、吃到了无数美食之后,陈晓卿决定放弃婚纱摄影,去拍美食纪录片,把他知道的故事都拍出来。

 

近三十年的积累,让陈晓卿对中国美食了如指掌。我问他,中国好吃的你到底吃了多少种?陈晓卿调出手机里的计算器,按了半天,说:“吃了大约十分之一。一想到还有那么多好吃的没吃到,我真想向天再借五百年。” 

陈晓卿不仅尝遍天下美食,对美食文化和美食科学也颇有研究,无论是宏观上还是微观上,他都能说得头头是道。在众多吃货中,能达到他这样境界的人确实不多。有诗为证:

 

非洲晓卿爱中华,

胡吃海塞走天涯。

尝遍人间至味后,

最爱还是吉野家。

 

本文纯属事实,如与虚构相符,纯属偶然。

 

话题:



0

推荐

王小峰

王小峰

487篇文章 4天前更新

本人,复姓王小,名峰,《三联生活周刊》前主笔。 本博客内容杂乱,不拘一格。欢迎参观,但不建议留言; 博客内容只代表我个人观点,不代表我供职杂志或其他组织机构观点; 商业网站、纸媒体如转载(含经第三方非商业网站及个人博客、网站转载),须经本人同意,并支付稿酬。 非商业网站、媒体、个人网站可以随便转载,无须支付稿酬,但必须注明出处或链接; 本人不上电视,不写商业软文,不给任何出版物写推荐语、序言,不做嘉宾。请有上述意向者调头。 日常联系请发邮件:noguessss@gmail.com 个人微信公号:只有大众没有文化(ID:wearthreewatches)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