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每年一到“世界读书日”,你就会看到很多人晒书单,跟此时北京空中飘浮的杨絮一样,到处都是。这些书单大都来媒体、书店和出版机构,对举步维艰的出版行业来说,“读书日”更像他们的感恩节,尽可能借“读书日”多卖出几本书,列出各种书单推荐给读者。能卖出多少书先不说,至少每年在这时候能营造一种全民素质钻天猴式提高的假象。
可实际上,这几十年,图书的整体销量并没有明显增长,说明看书的人也没有增长多少。你想过没有,在众多的晒书单里面,你看上了几本,买了几本,看了几本?
 
过去,常常有人问我,能不能推荐几本书。我会产生一种错觉,是不是有人患上书单依赖症,书非荐不能读也?
 
我不干荐书的事儿,因为以我阅读的习惯和经验,别人的推荐和自己的兴趣重叠几率非常低,如果我给别人推荐,可能也会是这样。当然,这是我个人的感受,可能有人的兴趣和书单的重叠率会很高,书单对他来说就很有用。
 
我曾经试着留意那些荐书的好心人提供的书单,最后发现,大概能从二三十本书中发现一本自己感兴趣的书,与其这样,还不如自己去找,省时又省力。
 
你喜欢看什么书,可能早就定型了,只是你没意识到而已,还老想着通过别人的推荐来发现自己的兴趣,这不太可能。同理,推荐电影、唱片也都不一定符合你的口味。我为了向你们推荐摇滚乐,一怒之下编了一本《欧美流行音乐指南》,你看看现在人们都听什么狗屁玩意儿。所以推荐什么东西这种缺德事儿我再也不干了。
 
我自己有过亲身经历,记得DVD刚刚出现的时候,我出差去南京,一个朋友带我去逛碟店,向我推荐了好多片子,比如《尤利西斯》《乡愁》《基督最后的诱惑》《野草莓》……我照单全收,《乡愁》看了五分钟,剩下的连塑封都没拆。每次看到那种后来再也没出现过的DVD塑料包装盒,我都会想起在南京大学附近买碟的那个下午……还有一次,我跟台湾作家舒国治老师逛碟店,舒老师对电影很有研究,一口气向我推荐了二十几部电影,我也照单全收,但是只看了其中两部我感兴趣的电影。写到这里,你一定很好奇,舒国治老师推荐的都是啥呀?你的兴趣仅仅是想知道一个作家的兴趣是什么,而不是真的想看这些,所以这些四五十年代拍的经典电影我就不列出来了。
 
我认为个人轻易不要给人列书单,出版机构或媒体列书单是分内的事,个人一般都带着强烈的主观色彩,希望别人喜欢他喜欢的东西。读者也总抱着“好东西要分享”的心理希望别人列出个书单。实际上“好东西要分享”仅限于小黄片。
 
如果以阅读来给人分类的话,这世界上分三种人:一种是喜欢看书的人,一种是不喜欢看书的人,一种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人。喜欢看书的人,你不用给他推荐,他自己会主动去寻找感兴趣的书;不喜欢看书的人,你把书说成一座金山也无法打动他。
 
最不确定的就介于二者之间的这类人,他时而觉得自己知识匮乏,跟人聊天的时候尽显无知,发誓要充充电,希望能看到一本阅读两分钟,才高能八斗的书;时而又觉得看书是一种负担,或者根本兴趣(不是没时间)、无法集中精力把一本书看下去。你真给他推荐,他未必感兴趣,很多时候,这类人只是想表达一种求知欲的姿态而已。最矫情的就是这种想看书不知道看什么书看了之后又不喜欢但又特别希望别人列个书单的人。为什么呢?比如你推荐科普,他说要看社科,你推荐社科,他说想看小说,你推荐经典小说,他又觉得不通俗,你推荐通俗小说,他又觉得不够档次,你推荐文艺小说,他又觉得太枯燥——因为他压根就不知道想看什么。这类人往往是书籍的消费者,而不是阅读者,最后可能还抱怨你推荐的不对。他们一般都是什么星座的?
 
一个人不饿,是看不到街边的饭馆的。或者他们真正的兴趣点是带着一些“克隆心理”,那些知名学者、社会名流看了什么,你接受了,仿佛自己也跟他们一样了。或者仅仅是好奇心作祟:名人都看什么呢?我要有一本是不是就明星同款了。比如下面这本叫《书单之书》的书,如果有中文版,他肯定感兴趣。如果感兴趣的人多了,会有好多这样的书出版,多了就会有人写一本《一本关于书单之书的书》……
喜欢看书的人都有个习惯,经常去书店或者网上查找自己感兴趣的书,因为自己清楚想看什么,更关注书讯而不是书单。
 
阅读完全是个人兴趣。你可以回忆一下,作为一个成年人,你的兴趣都是什么,这些兴趣是在哪个年龄段形成的?从这一点来讲,每个人都不一样。读什么书,跟你的兴趣有直接关系。当然,从一个模糊角度来看,人们都有一些共同的兴趣,所谓共性,比如,都喜欢窥探隐私,如果有一本关于某个名人隐私的书,大家都会感兴趣。但是荐书单往往是从个人角度下手,谁都希望自己推荐的书单与众不同,这样才显得自己有水平。因此大部分书单其实并不符合大众口味。
 
阅读更像是撕彩票,不是每一本书都能让你狂喜,即使我有针对性买一些书看,十本书里大概也只有两三本是我喜欢的,但是没有那七八本来衬托,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喜欢那两三本。更何况看书又不是为了喜欢一本书,而是看门道。懒惰的人总想找个捷径,所以会有很多类似《你死前必读的100本书》的书问世,可你到死可能也未必能看出这100本好在哪儿,因为你没看过另外1000本书。
 
我们常说:书山有路。可是得先找到上山的路口。书就像多米诺骨牌,你看完(推倒)一本书,就知道下一本该看什么了,是所谓路。每个人的路数都有天壤之别。
 
阅读是你给自己知识版图拼图的过程。有时候,这个世界并非是你看到的样子,你得去慢慢了解,书里面给了你很多线索或答案,你得有耐心去寻找。喜欢阅读的人,都知道自己的知识空白,尽可能通过阅读来填补这个空白,这让阅读的每一本书相互之间都有了关联。看下去,知识版图的面积会变得越来越大,也许用尽一生也不会把图拼完整,但可以让它无限延伸,甚至它可能画出你的三观。
 
中国人目前正处在五官被修得日趋完美,三观被修得嘴歪眼斜的时代,美好的东西逐渐被毁灭,恶心的东西正茁壮成长。阅读会影响你的三观,反过来三观也会主导你去阅读什么书。每个人的三观都天差地别,三观决定了一个人的兴趣和对一本书的判断,如果你推荐给别人一本可能颠覆他三观的书,无异于羞辱他。
 
看到这里,你可能不高兴了,书单招你惹你了,让你发这么一大堆牢骚,我就喜欢参照书单,你管得着吗。
 
我谈论什么都属于一家之言,并且带着强烈的个人偏见,从没指望谁认同。书单确实对有些人管用,有相当一部分人确实是“书山有路找不到,找份书单可做舟”的实用主义者,书单确实是阅读的参考信息。比如做父母的年轻时不爱看书,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又不知道该让孩子看什么书,书单就变得很重要了,比如《100位名人在童年看的那几本书》一定会让作家长的为之一振,难道从我儿子开始,彻底改变我们家族祖祖辈辈普通人的身份?
 
最后,我介绍一点我阅读的经验:我买的书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我在看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时,文中或是书后面的索引提到的一些书,出于好奇,我会买来看看。因为这些不经意间提到的书名和正看的书有关联,前提还是你要看书。或者跟朋友聊天,人们无意中谈论到一本书……
 
现实荒腔走板、混乱不堪、喧嚣吵闹,能离这个现实远一点就远一点,沏上一壶茶(哪怕是袋泡茶),打开一本书,进入一个世界,可能是对自己生命负责任的一种方式。
话题:



0

推荐

王小峰

王小峰

487篇文章 8天前更新

本人,复姓王小,名峰,《三联生活周刊》前主笔。 本博客内容杂乱,不拘一格。欢迎参观,但不建议留言; 博客内容只代表我个人观点,不代表我供职杂志或其他组织机构观点; 商业网站、纸媒体如转载(含经第三方非商业网站及个人博客、网站转载),须经本人同意,并支付稿酬。 非商业网站、媒体、个人网站可以随便转载,无须支付稿酬,但必须注明出处或链接; 本人不上电视,不写商业软文,不给任何出版物写推荐语、序言,不做嘉宾。请有上述意向者调头。 日常联系请发邮件:noguessss@gmail.com 个人微信公号:只有大众没有文化(ID:wearthreewatches)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