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上了点年纪的人,都知道CD唱片,恰好你又喜欢音乐,那么你可能有点唱片情结,会专门用一个书架收藏CD,那些花花绿绿的藏品,点缀着你的生活,甚至你的人生。
 
1982年,CD第一次进入到人们的生活中。
 
不幸的是,你喜欢的这个东西,在度过而立之年后,正慢慢死去,而且是你眼睁睁地看着它死去,一点办法都没有。去年,《洛杉矶时报》发表了一篇文章:《光盘时代可能最终进入临终关怀阶段》,怀念CD的文章在网上到处都是,就像集体在为CD撰写悼词。
 
 
在CD替代密纹唱片、卡带的那个时代,没有人为密纹唱片和卡带唱挽歌,因为密纹唱片体积太大,携带不方便,卡带音质太差。关键是,CD的出现并没有改变人们的欣赏习惯,并且完美中和了密纹唱片和卡带的优势——体积小,音质好。可是当CD要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人们却心有不甘,三十多年的时间,唱片业围绕着CD形成了一整套体系,包括人们的欣赏方式和审美情趣,以及这个塑料圆片渗入到人们的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当它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封面设计艺术、艺人的整体形象、专辑的概念、音乐的整体性、故事性,甚至给歌迷一个小小惊喜的隐藏音轨的形式都荡然无存。
 
本文是站在音乐爱好者而不是音乐休闲爱好者的角度来探讨CD的兴衰,肯定带着对CD深深的情感写出来的。之所以强调这一点,是因为“音乐爱好者”与“音乐休闲爱好者”有本质的区别。
 
一、先驱
 
我们都知道,CD的原理是通过激光束扫描光盘上的数字信号,然后再转换成模拟信号播放出来。虽然这个原理听起来很简单,但是实现起来非常难。这也是为什么爱迪生发明留声机以来,录音技术一直采用模拟信号的原因,从最初的蜡筒、钢丝、虫胶到密纹唱片的氯乙烯-醋酸乙烯和卡带的聚脂薄膜。
 
CD诞生在上世纪70年代末,实际上,有关从模拟转换到数字的理论可以追溯到19世纪。
 
1841年,法国数学家奥古斯丁·路易斯·柯西提出了采样定理,这个理论后来用于将音频转换为数字格式。
1842年,英国数学家兼发明家查尔斯·巴贝奇开发了用于数据存储和运算的分析机。
1854年,英国数学家乔治·布尔提出了数字电路中使用的理论概念。
1877年,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发明了留声机。
1887年,埃米尔·贝林纳发明的第一张音频唱片。
1928年,瑞典物理学家哈利·奈奎斯特在理论上提出并证明了当今音频CD的技术。
1937年,英国科学家亚力克·里维斯发明了脉冲编码调制技术,至今仍在音频CD中使用。
1950年,美国数学家理查德·海明发表了“错误检测和校正”理论,这为后来的CD纠错技术奠定了基础。
1960年,由西奥多·梅曼发明激光机,该技术后来用于CD中的数据存储。后来欧文·斯托伊·里德和古斯塔夫·所罗门发明了“里德编码”代码,这是一种代数纠错和代码检测,后来用于读取和编码CD。
 
列举这么一堆科技进化史,是想说,没有前人铺路,后人不会一下制造出CD。
 
CD是荷兰飞利浦公司和日本索尼公司共同发明的,但是CD的发明离不开一个重要人物:美国人詹姆斯·拉塞尔。
 
 
拉塞尔1931年出生于华盛顿州布雷默顿。大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后,去了通用电气公司工作。物理学家给人的印象往往是严谨而又古板,但拉塞尔不是,他是个狂热的古典音乐爱好者,家里有很多密纹唱片。由于经常听唱片,导致很多唱片因接触磨损而失真。要是文科生,会跑到唱片店再买一张同样的唱片。在理科生尤其是物理学家眼里,物理磨损让他想到如何去解决这个所有人都会遇到的问题。拉塞尔尝试用仙人掌刺、钢笔等物品代替唱针,但是都无法让他满意。为此,他没少怀疑过人生。
 
拉塞尔想,除非唱针与盘面不接触,否则必定会造成磨损。那么,如何在唱针不接触盘面的时候又能播放音乐呢?他仰望一下天空,上帝说要有光,于是有了光。拉塞尔说要有激光……他大胆设想,如果声音用二进制编码写成,再用光束读取,而且二进制代码紧凑,它完全可以储存下一部交响乐,甚至一套《大英百科全书》。
 
为了能实现他的想法,拉塞尔离开了通用电气,去了太平洋西北实验室,他要证明将音乐数字化并将其重现。可当时人们对声音数字化技术没什么兴趣,他的实验一度陷入困境。还好,实验室让他继续完成这个看上去没有什么实用价值的项目。1966年,拉塞尔终于发明了数字光学记录和回放系统,将音乐转成二进制代码刻在光敏盘上,再用激光来读取这些直径1微米的坑槽,声音真的还原出来了。
 
现在需要一个机器来播放这张光敏盘,拉塞尔希望能进一步研发播放机,但是投资商对这个项目兴趣不大。直到1971年,纽约的一位风险投资商为了开发视频产品市场,给拉塞尔投了一笔钱,两年后,拉塞尔做出了一个能播放20分钟的数字视频光盘。但是视频播放机在芝加哥贸易展上,并没有被人看好,尤其是潜在的投资商。
 
最终,拉塞尔没有听到自己亲手发明的激光唱片。
 
二、诞生
 
就在拉塞尔申请到光盘技术中使用光学数字记录和回放概念的专利(1970年)不久,两家国际大企业——飞利浦和索尼继续了拉塞尔未竟的事业,在非物理接触前提下能正常播放音乐。
 
70年代,飞利浦和索尼都在背靠背独立研究数字光盘取代卡带和密纹唱片技术,奇怪的是,他们最初都是想研制出数字视频光盘,而不是音频光盘。飞利浦很快在1972年推出VLP(Video Long Play),但是这个产品并不成熟,甚至是失败的。飞利浦决定把重心放在开发音频光盘上,因为数字视频和音频技术有很多共同点。1974年,飞利浦研发出直径20厘米的光学音频光盘(但还是模拟格式),音质显然优于密纹唱片。但模拟格式的唱片表现不太让人满意,于是改成数字格式。1977年,他们研制出直径为11.5厘米的数字光盘,可以录制60分钟的音频,之所以是11.5厘米,是因为它是一盘卡带的对角线的长度。他们还给这个光盘起了好多名字:Mini Rack、MiniDisc和Compact Rack。1979年3月8日,飞利浦举行了新闻发布会,展示这个新产品的音质效果,同时也向竞争对手展示了它的进展。
 
中岛平太郎在NHK广播公司期间,NHK开发了早期的数字录音机,当他成为索尼公司音频部门的主管后,他带领的团队于1974年开发出一款Betamax数字录像机,这为数字音频存储奠定了基础。同年,他们推出第一款PCM数字录音机X-12DTC,这个新产品仅传输单元的重量就有250公斤,个头相当于家用冰箱那么大。即便如此,这个庞然大物还经常被运到世界各地进行现场录音测试,并且在日本音频展览会上展出,当然,没有哪个普通消费者会把这个笨重的家伙买回家。
 
1976年,索尼也向世界展示了第一张光学数字音频光盘。一年后,索尼推出了直径30厘米可播放60分钟音乐的音频光盘。1979年3月13日,在布鲁塞尔举行的国际音频工程学会大会上,索尼公司展示了一系列数字音频技术细节和格式标准。
 
飞利浦和索尼都知道,对方是强大的竞争对手。如果数字音频光盘推出,会拥有巨大的市场,一旦技术垄断,所带来的商业利润是无法估量的。但同时也意味着两家公司可能有两套技术标准,消费者该听谁的?同时,两家公司都意识到,自己研发的技术都存在短板和缺陷,只有互相取长补短,才能共创一个更大的市场。
 
飞利浦首先向索尼伸出了橄榄枝。
 
实际上,飞利浦和索尼的高层一直有往来。1978年,飞利浦音频技术总监卢·奥腾斯就曾给索尼公司总裁大贺典雄发过传真:“如果你碰巧来欧洲,请到我们这里做客。”奥腾斯是第一个提出数字音频光盘要比密纹唱片更小且播放时长控制在一小时的人。
 
 
在双方相继发布相似度极高的产品后,两家公司决定合作,共同制定标准。我们后来看到的激光唱片,所有工业、技术标准都是在这段时间由两家公司共同制定的。
 
关于这个未来的数字音频产品,他们一致同意必须是圆的(因为方形的也不是没有可能)。在直径大小上,双方还有些分歧,飞利浦坚持直径11.5厘米,可存储音频时长为60分钟。大贺典雄坚持直径12厘米,可存储音频时长为75分钟。
 
一位飞利浦研究人员说:“12厘米的光盘装不进西装外套口袋。”索尼的研究人员找来日本、欧洲、美国的西服,发现西装口袋口宽有14厘米。
 
大贺典雄是一个古典音乐迷,非常喜欢贝多芬,他的妻子也是个贝多芬迷,而《第九交响曲》有74分钟,如果是60分钟,那么《贝九》无法收录到一张唱片中。如果74分钟,至少95%的交响乐作品都可以收到一张光盘中。最终,他们确定一张光盘可容纳74分42秒。假如大贺典雄一家子更喜欢马勒,那么我们后来看到的激光唱片的直径可能是15厘米。
 
既然索尼公司确定了光盘的直径,飞利浦只能制定光盘内孔直径的大小,好吧,就用荷兰旧版某一面值的硬币的大小作为光盘内孔直径。
 
此外,飞利浦负责生产制作工艺和编码方法,索尼则负责数字纠错。索尼确定44.1kHz采样频率和16位采样标准。飞利浦负责给这个未来的产品起名:Compact Disc(简称CD)。他们还推出一本技术标准的小册子《红皮书》,制造厂商必须按照这个标准来生产CD,以保证世界上任何一个工厂生产的唱片可以在任何一个品牌的CD机上播放。但这个小册子必须要花210美元从飞利浦公司购买。即使到今天,几乎所有CD播放机仍然基于20世纪70年代开发的技术。
 
1979年8月,双方在CD标准上达成协议。
 
 
由于CD是一种比较脆弱的物品,又容易划伤,所以必须用外包装盒来保护CD。这个看似简单的事情,确实让飞利浦公司折腾了一段时间。首先包装不能比盘片重太多,其次还必须能直接向消费者展示产品形象甚至唱片的部分信息,和密纹唱片比,每张CD都应该有一个纸质印刷小册子……所以在材料选择上,飞利浦公司尝试过玻璃、木材、塑料等材料,但是都不让人满意。最后,他们选择了聚苯乙烯作为外包装的材料。他们给这个包装盒起了一个很高雅的名字:珠宝盒。
 
 
最初,珠宝盒重达100克,非常厚实,不易破裂。但是后来,由于制造商不断降低成本,重量减到68克。“易碎品”成了珠宝盒的代名词。
 
1982年10月1日,索尼发布了第一款商用CD播放机CDP-101(在当时的售价大约是730美元,算上通货膨胀,相当于现在的1750美元),一个月后,飞利浦推出第一款CD播放机CD-100。当时一张CD的售价是15美元。
 
 
接下来,他们要做的是:让喜欢音乐的人接受一种新的欣赏音乐的方式。他们用什么方式才能让消费者接受这些贵得要死的新产品呢?
 
(未完待续)
 
 
话题:



0

推荐

王小峰

王小峰

487篇文章 8天前更新

本人,复姓王小,名峰,《三联生活周刊》前主笔。 本博客内容杂乱,不拘一格。欢迎参观,但不建议留言; 博客内容只代表我个人观点,不代表我供职杂志或其他组织机构观点; 商业网站、纸媒体如转载(含经第三方非商业网站及个人博客、网站转载),须经本人同意,并支付稿酬。 非商业网站、媒体、个人网站可以随便转载,无须支付稿酬,但必须注明出处或链接; 本人不上电视,不写商业软文,不给任何出版物写推荐语、序言,不做嘉宾。请有上述意向者调头。 日常联系请发邮件:noguessss@gmail.com 个人微信公号:只有大众没有文化(ID:wearthreewatches)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