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1
今年7月,理想国把我在2015年出版的《只有大众,没有文化》的再版宣传计划提上议事日程,负责市场营销的小飞列出了一个长长的巡回读者见面会清单,加起来有15个城市。
 
过去出书,出版社也会安排地面活动,但做几次活动后我就开始烦,我坐在一些人面前不知道该说什么。
 
我很怀念2003年出版《不是我点的火》那个年代,作者不会为了多卖几本书到处宣传。这本书3月20日上架销售,那时也不时兴地面宣传,也不用找什么媒体发表书评,书出来后扔到书店,听天由命。而且正好赶上非典,你就是想做宣传都没门儿。我记得当时有个人写了一篇书评,结果成就了他和一个姑娘的姻缘……
 
非典过后,一个在北京新华书店发行所工作的朋友给我发来一个文件,他统计了这本书在出版后半年每个月的销售量,4月份卖掉了8本,5月份卖掉了十几本。出版社印了15000本,我估计这次让出版社砸手里了。还好,后来都卖完了。
 
但是现在不同了,作者出本书,你不宣传没人买,你不打折没人买,你不签名没人买……买了也未必看,就是为了发个朋友圈。
 
所以我非常感激这次在深圳读者见面会上的一个读者,他说书中有个错误,说明他确实看了,这年头买本书还能往下看的人不多了。
 
我不是畅销书作者,书卖几本对我来说无所谓。因为我的读者就那么点,我不喜欢为了多卖一本书多争取一个买书的人。
 
我之所以答应出版社制定的艰苦的宣传计划,是因为自从我离开《三联生活周刊》后,生活变得有些封闭,平时出差基本上就是工厂,现实世界发生了什么事,人们在想什么,我只能想象,这种想象是不靠谱的,我想知道现在人们都在想什么,也许对我以后写作有帮助。至于书能卖掉多少,我根本不关心,现在有多少人会去看重量有一公斤的书啊。
当然,全国各地都有很多美食,可以借机吃点,这是我出发的原动力。这种美事不能老让陈晓卿一个人享受是吧。
 
2
 
以前看过一部电影《旅程终点》,讲的是美国作家大卫·福斯特·华莱士出了小说《无尽玩笑》后,巡回签售,《滚石》杂志记者跟着他,想写一篇关于他的报道,电影讲的是两个人在路上发生的事儿。这个小成本电影很感人,触及的话题是我感兴趣的:写作、人生、友情。
 
这个故事能拍成电影,至少说明在今天的美国,人们对文学还是感兴趣的。
 
我相信,在中国,还有一部分人对文学感兴趣,所以有作者出本书,他们还是愿意参与进来,毕竟大部分人迫于生活压力,对精神世界已经无力感兴趣了,平时只能关注工作、挣钱、买房子,都把自己搞成社会最底层,像个动物。
 
这次漫长的巡回,在每一个城市,只要有人来,我都非常感激,至少,在这座城市,还有人对一个作者有兴趣,不管是出于对下蛋的鸡长什么模样的好奇,还是对一本书的兴趣,至少,腾出了一点时间花在我身上,听我胡说八道,必须感谢这些人。
 
在深圳,我一天做了两场活动,下午书友会,晚上T恤讲座,一个在市中心,一个在偏远的蛇口,有人下午参加完书友会,立刻转场去蛇口,还有人坐了三十多站地铁,斜穿整个深圳赶来……这一路总是有各种感动。
 
3
 
我记得在郑州做活动时,一个读者说:“你这次活动是我两年来参加书友会最让人沮丧的一次。”她说的没错,我无法像个骗子一样不动声色或声情并茂地给来的人打鸡血,心里有什么就说什么。现实本来就够让人沮丧了,你如果需要一些花言巧语来麻痹自己,那我肯定不合适。
 
每个地方的活动,话题都是文化,似乎只有这样才切题。但我并不太喜欢谈论这种大而无当的话题,说起来会显得沉重,倒是适合私下里几个人聊天争论。所以我挺佩服在某地做活动时的那个主持人,他能把我说的话立刻转化成鸡汤,仿佛我在跟于丹老师对话。
 
我不擅长说鸡汤话,当年上大学,比较流行鸡汤,鸡汤书的味道非常浓,不像现在,鸡汤书都是在一锅水里兑了一把鸡精。可能对有些人来说,没有信仰,只能靠一些鸡汤话来支撑自己。
 
在很多地方的书友会,都会有读者提出一些关于人生的问题,这让我很头疼,我不知道怎么解答别人的人生问题,那都是情感专栏作家赚稿费干的事。你的人生问题怎么可以轻易让别人解答?
 
我也经常遇到一些指导我人生的好心人,烦死了,你的破人生还没整明白,还好意思指导别人的人生。就算你整明白了,那也是你的,你见过谁的人生成功地复制到别人的身上了?
 
如果我配合一下,能解答得比那些人生专家、情感专家还漂亮,但骗人的鬼话我一想心里都会发虚。记住一个定律吧——当你看到一个人解读人生问题时,他差不多是个人生失败者(久病成医)。
 
我看过很多外国名人传记,他们都很成功,描述他的人生轨迹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他们从来不告诉读者你该怎么活着。
 
我没有能力,也没有资格去解答别人的人生问题,任何人都没有资格告诉别人怎么活着。只是我们都是在标准答案式教育体系下活过来的,习惯了干什么都想要一个正确答案。人生的答案都是在死后给出来的,活着的时候就别指望了。
 
4
 
这次巡回,每个地方的主持人差不多都会问我一个同样的问题:有关选秀节目《乐队的夏天》。每次我也只能说:“没看过,不好说。”在《三联》做记者时,每年的“规定动作”采访基本是选秀和春晚,两样东西早把我恶心死了。离开《三联》后,我最大的欣慰是——再也不用关注这些玩意了。
 
当主持人问我这方面的问题时,我觉得特别尴尬。有啥可说的呢?这世界上有那么多美好的东西值得我们去体验,为什么不去找找呢。
 
我很庆幸能与这个时代“脱节”,很多不该进入到我脑子里的东西都拒之门外,会觉得很轻松。
 
《只有大众,没有文化》再版序言的标题是:《属于我们的精彩早已经不复存在》。这句话出自黄舒骏的《改变1995》,这不仅是他自己的反思,也是对整个时代的反思。没有什么不能翻篇,只是下一篇是不是比上一篇精彩,如果越翻越烂,那上演的是一出悲剧。
 
当然,更多人身处其中,意识不到这种变化,多数人只是简单的文化娱乐消费者,不是思考者。今天你告诉公众美女就是长成赵本山、王宝强那样的,他们也能接受。但你要说服见过巩俐、章子怡的人就会很难。现实是很残酷的,赵本山终究会打败巩俐,成为美女新标准,成为现在和将来大众文化的度量。不信咱走着瞧。
 
接下来是广告时间。
 
话题:



0

推荐

王小峰

王小峰

486篇文章 355天前更新

本人,复姓王小,名峰,《三联生活周刊》前主笔。 本博客内容杂乱,不拘一格。欢迎参观,但不建议留言; 博客内容只代表我个人观点,不代表我供职杂志或其他组织机构观点; 商业网站、纸媒体如转载(含经第三方非商业网站及个人博客、网站转载),须经本人同意,并支付稿酬。 非商业网站、媒体、个人网站可以随便转载,无须支付稿酬,但必须注明出处或链接; 本人不上电视,不写商业软文,不给任何出版物写推荐语、序言,不做嘉宾。请有上述意向者调头。 日常联系请发邮件:noguessss@gmail.com 个人微信公号:只有大众没有文化(ID:wearthreewatches)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