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旅行的快乐多半来自迷失所带来的美感。”——雷·布拉德伯里
 
“旅行”这个词很早就出现在词典里了,过去人们对“旅行”的熟知多是因为旅行社这种机构出现之后,毕竟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有经济条件出门转转了,深入人心的却是“旅游”。“旅行”仅仅是字面上的理解:从此地到彼地的空间移动过程。在过去,人们称之为“云游”。
 
旅行在中国被赋予生活情调或浪漫气息还是在进入21世纪之后,艾柯出过一本书《带着鲑鱼去旅行》,虽然书本身跟旅行没什么关系,但是它可以用另一种方式让人们熟悉“旅行”这个词。如果你不看书,光看书名,会觉得有点奇幻意味。也许有一天你怦然心动,带着一条松鼠桂鱼出门。
 
真正意义上的旅行,好像从未进入到中国人的生活,很多时候,我们都在旅游。旅行跟旅游完全是两回事。
 
旅游目前是中国人生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什么是中国式旅游呢?就是利用长假拖家带口累个半死花上比平时高出几倍的出行成本去一个遥远的地方和一大群跟你出门动机一样的人见面。
 
贝托鲁奇拍过一个电影叫《遮蔽的天空》,里面有段对白:
 
“旅行者和游客之间有什么区别?”
“游客去一个地方可以待上一周、一个月甚至一年,但是他们心里清楚还会回来。旅行者去一个地方,他们真不知道会不会回来。”
 
电影台词往往有些渲染夸张,不过,美国作家保罗·泰鲁的话可能更浅显一些:“游客不知道自己去过哪儿,旅行者不知道自己去哪儿。”
 
我来总结一下游客和旅行者之间的区别,你大致就明白旅游和旅行有什么不一样了。
 
 
游客:
◆ 通常是一群人出行;
◆ 有一个完整的出行计划(都是旅行社安排的);
◆ 会一直拿着相机(手机)到处拍照;
◆ 从一个景点到下一个景点,其他忽略不计;
◆ 除了拍下来的照片,无法向人详细描述他去过的这个地方;
◆ 急于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照片,仅仅是为了炫耀他在那里;
◆ 住在舒适的酒店;
◆ 除了同行的人之外,几乎不会与当地人交流;
◆ 穿着非常漂亮得体的衣服(因为要拍照);
◆ 只吃自己熟悉的食物,不会尝试当地的特色美食;
◆ 出行依赖地图;
◆ 缺乏学习和探索当地文化的动力;
◆ 旅游是为了寻求一种放松,或逃避现实的方式;
◆ 经常出现触犯当地的规则、习俗甚至法律的尴尬情况;
◆ 不停地购物或购买廉价俗气的纪念品;
◆ 总是抱怨——抱怨酒店、抱怨食物、抱怨行程、抱怨天气、抱怨物价、抱怨与自己国家不一样的文化。
 
旅行者:
★ 往往是一个人出行;
★ 没有具体计划,说走就走;
★ 喜欢体验大自然的美,用眼睛去发现美;
★ 可以向人们讲述他经历过的任何细节;
★ 会在博客或专栏上记录旅行经历;
★ 任何地方都可以成为旅行者的栖身之所;
★ 尽可能结识来自各地的人,有兴趣与当地人交谈,是了解当地风土人情的最佳资源;
★ 衣着舒适是最重要的;
★ 尽可能发现当地美食,因为食物是了解当地文化的纽带;
★ 了解一个地方主要靠直觉,而不是地图;
★ 学习和探索当地文化是旅行者最大兴趣;
★ 不走寻常路,敢于冒险;
★ 试图通过分析在旅行中看到的一切来了解世界。
 
当然,很多时候,旅游和旅行有很多重叠的地方。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心态。旅行者有好奇心,游客往往没有;旅行者的心态是开放式的,游客是封闭式的;旅行者是主动想了解世界,游客是被动进入陌生环境……因此,看到的世界完全是两回事。
中国人基本上处在发朋友圈的旅游阶段。你看,每年一到长假,就会有很多人出门,从最早的到城市郊外到邻省的旅游点再到新马泰和欧美,中国人的出行半径越来越大,但始终没有改变游客的身份,因为出行的目的不是对世界感兴趣,而是闲着也是闲着,不如出去转转。而且行程是被安排好的,到什么地方、停留多长时间、住在哪里、吃什么、看什么、拍什么、摆什么Pose、被逼着买什么……毫无悬念。这是游客该做的一切。
 
什么是旅行?希腊诗人卡瓦菲斯那首《伊萨卡岛》可以说把旅行的真谛写得非常清楚了(各种译本网上随处可见,这里不再引用)。这首诗一直被人反复引用,客观上说明很多人仍是纸面上的旅行者。
 
所以,轻易不要说什么诗和远方。
 
旅行的目的是什么呢?无非是感受一下不同环境的人文、历史、生活、风景,正如你从小生活的环境发生的各种事情都会潜移默化影响你一样,旅行中感受到的一切也会影响你,甚至挑战你的三观,吸收这些对旅行者来说是最重要的。梭罗不是说过吗:“重要的不是你看见(look at)了什么,而是你看到(see)了什么。”
 
欧洲人的传统是喜欢冒险,这跟他们过去的游牧、狩猎、捕鱼生活方式有关,你不探索世界就意味着无法生存。这也是为什么他们开启了航海时代的原因,他们对旅行一直有着深刻的理解。圣奥古斯丁说过:“世界是一本书,对不旅行的人来说只看了一页。”他这句话是一千五百多年前说的。先知穆罕默德说过一句流传甚广的话:“不要告诉我你受过多少教育,而是告诉我你去过多少地方旅行。”
 
我们离旅行还有段距离,可能有几个原因,一个是我们大多数人没有旅行的心态和条件,你得有大把的时间,想把自己扔到一个陌生的世界;一个是我们大都对世界没啥兴趣,作为农耕民族,只关心眼前的一亩三分地,对更远的世界没有好奇心,至今也是这样。出国基本上是为了购物。
 
福楼拜说:“旅行让人谦逊。你会看到你在世界中是多么渺小。”《美丽新世界》的作者赫胥黎说:“旅行是为了发现每个人对其他国家的误解。”普鲁斯特说:“真正的发现之旅不只是为了寻找全新的景色,也为了拥有全新的眼光。”
 
你说:“LV今年出的限量版包包可别断货呀。”
 
我们有两个成语跟这些大家们的话相呼应:夜郎自大、井底之蛙。古人很早就意识到封闭导致愚昧和无知,不明白为什么今天的人还不如古人。
 
马克·吐温说:“旅行是消除偏见、顽固不化和狭隘的最好方式。”你看看你周围的人,有多少是带着偏见和狭隘心态判断这个世界的?你可以跟一个出国旅行的人聊聊天,看看他们对那些地方的看法,如果批评多于赞美,抱怨多于肯定,那你最好离这样的人远一点。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无非是提醒人们要理论联系实际,别变得那么蠢。如今,人们抱着手机坐地日行八万里,从一些二手三手带着明显狭隘偏见的信息中去“了解”世界,岂能不蠢!
 
游客不管走多远,去过多少地方,永远都是游客,因为游客不会开放自己的心灵,更不会让自己的三观接受检验,有时候你让他更新三观就像让他走出“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一样,会出人命。
 
很多时候,旅行更像是对生命的隐喻,人生就像一个漫长的旅程,没有人会像一个游客一样,被安排好一生,连一个自选动作都没有。但生命之旅应该如何开始,如何行进,人们又缺乏勇气,最终回到了更愿意接受命运被安排的实用主义中。
 
旅游是你维系生存状态时的一种体验;而旅行是你感受人生状态时的一种体验。这是两种境界。
 
愿你前路漫长,旅程没有终点。
 
文章原题为:旅行是为了发现每个人对其他国家的误解
 
 
话题:



0

推荐

王小峰

王小峰

486篇文章 355天前更新

本人,复姓王小,名峰,《三联生活周刊》前主笔。 本博客内容杂乱,不拘一格。欢迎参观,但不建议留言; 博客内容只代表我个人观点,不代表我供职杂志或其他组织机构观点; 商业网站、纸媒体如转载(含经第三方非商业网站及个人博客、网站转载),须经本人同意,并支付稿酬。 非商业网站、媒体、个人网站可以随便转载,无须支付稿酬,但必须注明出处或链接; 本人不上电视,不写商业软文,不给任何出版物写推荐语、序言,不做嘉宾。请有上述意向者调头。 日常联系请发邮件:noguessss@gmail.com 个人微信公号:只有大众没有文化(ID:wearthreewatches)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