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上期 · 《我很想看这些不靠谱的书的中译本》
很多人并不了解哥特文化,但实际上会经常接触哥特文化——即使你是个非常保守的人,比如吸血鬼电影或黑嘴唇,这都是哥特文化的一部分。“哥特”可以追溯到欧洲中世纪,不过和现在的哥特亚文化仅仅存在一种宗源关系,今天的哥特亚文化实际上指的是上世纪70年代出现的以音乐为中心衍生出来的一种边缘文化。而哥特音乐又受到更早期的黑暗浪漫文学的影响,哥特美学是黑暗、阴郁、神秘主义、死亡……如果哪支摇滚乐队具备这些特征,自然就被命名为“哥特乐队”。
哥特文学和哥特音乐进而影响到电影、时尚、艺术甚至家居装饰。《哥特亚文化》把哥特的复杂流派梳理一遍,算是哥特文化的入门之作。
如果不出意外,一些专门介绍收集黑胶唱片的书大都是在告诉你该收集哪个版本的唱片,理由是:数量少,物以稀为贵、这个版本录音质量好、这张专辑经典、唱片背后有什么吸引你的故事瞬间让它价值陡增、唱片本身有点什么瑕疵或是错版值得你出手。如果你是个初级收藏者,这些建议足够让你一掷千金了。
但布雷特·米兰诺的这本书重点是在展示唱片收藏亚文化,他采访了很多收藏家,试图从他们的收藏经历中发现迷人的故事。这其中不乏一些名人,比如“音速青年”乐队的瑟斯顿·穆尔、R.E.M.乐队的彼得·巴克。对很多收藏家来说,CD相对黑胶唱片,就是“带着套套做爱”。甚至,被采访者中也有类似尼克·霍恩斯比在小说《失恋排行榜》中罗伯·戈登式的人物,收藏家往往是无法维持恋爱关系的怪异单身汉,所以收藏是有疗愈作用的。
是的,这本书重点是人,不是哪个版本的唱片。
90年代,当廉价电脑遇到MDMA(摇头丸),会起什么化学反应?那就是乐评人西蒙·雷诺兹这本书里描写的场景,电子舞曲文化的兴起。这场全球舞曲风潮将人们带入狂喜。作为一个评论者,雷诺兹似乎更关注音乐带给人的身体感受,而不是艺术感染力。事实上,舞曲音乐从一开始就和两样东西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性恋和毒品。雷诺兹寻根溯源,从80年代底特律的舞曲文化出现开始,一直写到90年代后期,DJ、锐舞、摇头丸构成了新迷幻音乐文化,与60年代迷幻摇滚不同的是,这次的舞曲风潮是纯身体的。
关于亚文化方面的书,不能没有关于骨肉皮的书。但在书目选择上,我一直在帕梅拉·德斯·巴雷斯《母仪天下》和罗克萨娜·舍亚兹的《最后的荡妇:生于伊朗,繁殖于后台》两本书之间纠结。《最后的荡妇》这本书讲的是一个伊朗出生,在霍梅尼上台祸害伊朗人时离开伊朗,到英国定居的女孩爱上摇滚,最终通向摇滚演出的后台,与诸多摇滚乐手爱恨情仇的故事。据说这是一本十分淫荡、很多人想看不敢看但看了又放不下看下去会一直脸红的书,但又是一个悲剧故事。评论家认为,和《最后的荡妇》比,《母仪天下》简直就是修女日记。
但我最后还是选择了《母仪天下》。倒不是道德感的驱使,而是这本书在诸多骨肉皮的书中更具代表性。据说电影《几乎成名》中的那个叫潘妮·雷恩的骨肉皮身上就有德斯·巴雷斯的影子。
德斯·巴雷斯出生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过着舒适的生活,衣食无忧。但她并不满足这样的生活,她爱上了“披头士”,从此豁然开朗,凭借美貌,她打开了摇滚乐队的后台之门,在六七十年代,她与“齐柏林飞艇”的吉米·佩奇、罗伯特·普朗特、“滚石”乐队的米克·贾格尔“、谁人”乐队的基思·穆恩,以及克里斯·希尔曼、弗兰克·扎帕、牛心上校、唐·约翰逊、格拉姆·帕森斯、诺埃尔·雷丁……等诸多摇滚歌星有染。这本书就是她周旋在这些摇滚明星之间的回忆录。所有事情都有据可查,绝对比传记作家写得还要真实。
德斯·巴雷斯知道,这些男人没有一个人真正爱过她,多是把她当成一个玩物。但她不在乎,享乐主义就是这样——你逗猫的时候,猫还认为它在逗你。
有一点可以肯定,“骨肉皮”一词最初就是带着贬义出现的,德斯·巴雷斯通过她的几本回忆录(她还写过《拿走我心中另一小块肉:骨肉皮成长史》、《让我们共度良宵:摇滚缪斯和超级骨肉皮的后台秘密》),在慢慢为“骨肉皮”正名。
“简的嗜好”乐队吉他手戴夫·纳瓦罗这样评价《母仪天下》:“我对读者的个人建议是:男人,请在阅读本书时随身备上一盒纸巾。女人,尽情感受你的嫉妒和敌意……我知道你希望这是你的故事。”
《嬉皮之旅》成书于1969年,正是嬉皮运动如火如荼的年代。对今天大部分人来说,嬉皮士是一种陌生、抽象的文化概念,这本书最大限度还原了当时嬉皮运动真实面貌,是了解嬉皮运动的最佳入口,后来研究嬉皮文化的人也都绕不开这本书。
《酸梦》是众多有关LSD的书中最特别的一本,它讲的是在上世纪50年代,美国中央情报局想象LSD可能成为一种精神武器,花了不少纳税人的钱,开始做各种实验,试图搞出个所以然。他们猜测苏联人也在做这种实验。但是到了60年代,LSD成功地从实验室逃脱,进入反文化青年的阵营,中情局最终发现这种可能变成武器的迷幻药,因可以激发人的感官感受而创造了一种新的迷幻文化。
在上世纪80年代,艾滋病比癌症还可怕,一旦得了艾滋病,不仅无药可救,也会被社会抛弃。如今,艾滋病已变得不那么可怕,至少有很多治疗方法可以控制病情恶化。对于男同性恋来说,这其中开始产生一些微妙的变化。
布法罗大学教授蒂姆·迪恩发现,有大量男同冒着染上艾滋病的风险无套闯关。他采访大量有此行为的男同性恋,试图从中找到答案——这种终极性爱究竟有什么意义?
以前看过两本关于西方摇滚进军铁幕东欧的书,一本是《披头士震撼克里姆林宫》,一本是《撼动柏林墙:布鲁斯·斯普林斯廷改变世界的演唱会》。而《烧毁房屋》是美国记者蒂姆·莫尔写墙内东德朋克乐队的故事。
很难想象,在柏林墙倒塌之前,墙内居然还有朋克乐队。这要感谢西柏林这边不停地播放摇滚乐,墙里的东德青年听到了“性手枪”的歌,为之一振,组建乐队,偷偷录制卡带地下传播。他们被捕,判刑,释放,继续摇滚,直到那堵墙轰然坍塌。作者说,“性手枪”乐队远比里根的那句“拆掉这堵墙”有震撼效果。
和《原始狂野:飞车党的故事》不同的是,作者兰迪·D.麦克比是一位历史学教授,他试图通过飙车这一视角呈现二战后美国非法飙车文化。他在书中比较详细讲述了二战后美国不同时期的飙车的演变:从早期的叛逆到后来的暴力与反文化,直到今天飙车成了富有阶层人士的游戏。内容丰富详实,妙趣横生。
莱格斯·麦克奈尔是《请宰了我:未经审查的朋克史》作者之一,这次他把目光转移到色情电影行业,同样用口述史文体——通过数以百计的原始采访,结合媒体报道、警察报告、法庭证词,揭开了这个每年数十亿美元产业的神秘面纱。书中你会看到著名艳星、主流明星、制片人、发行商、政客、联邦调查局特工、黑帮杀手、黑手党……悉数登场。这是一部具有史诗般的、滑稽的、动人的人间悲喜剧。
关于足球流氓的书多如牛毛,以英国最甚,因为英国足球流氓恶名远播,故事也多,很多足球流氓头子后来都出书立传。道吉·布里姆森在这本书中探讨了新型足球流氓的生态,因为英国对足球流氓的管控是整个世界最严格的,所以,今天的足球流氓想惹是生非,必须挑战这种严格的限制。他们改头换面,并且充分利用手机和互联网,继续着他们疯狂愚蠢的行为。
1943年4月的某一天,瑞士化学家艾伯特·霍夫曼无意中发现了一种化学成分,叫“麦角酸二乙酰胺”,简称LSD。这种具有致幻效果的粉末很快蔓延到全世界,与60年代全球兴起的反文化运动完美地融入到一起,为人们打开一个从未体验过的世界,与其相关的艺术、文学、音乐、电影如万花筒般呈现。《风暴天堂》是杰伊·史蒂文斯经过大量调查研究后的著述,书中介绍了很多与LSD有关的重要人物——加里·格兰特、阿尔多斯·赫胥黎、肯·凯西、蒂莫西·利里、理查德·阿尔珀特、艾伦·沃茨,甚至影星玛丽莲·梦露,中央情报局为了搞清楚迷幻剂的效果,偷偷在妓院里投放,拿嫖客做实验。史蒂文斯在书中不仅详细分析了LSD对美国政治、社会、文化的影响,而且分析了60年代支持和反对毒品两大阵营之间的裂痕导致那场社会运动的崩溃的原因。
不许联想2020年印花T恤
复制
¥pTYN1xU7NfE¥
这段代码
打开手淘,进入不许联想网店
或通过链接
www.teeer.cn
进店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