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Dire Straits

我知道,有很多人喜欢英国摇滚乐队Dire Straits,这次聊聊他们的一首歌:Money for Nothing。

话说那还是1988年,我在北京米市大街的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门市部看到了一盒卡带,浅蓝色封面上有一把吉他。那时货架上的卡带和唱片上都会贴一张小纸条,把音乐家和曲目翻译出来。这盘卡带上写着“英国乐队‘戴尔·斯特利兹’:情同手足。”我根本没听说过这个乐队,看了一下曲目,写着《如此遥远》、《金钱无用》、《生活之路》……从歌名上也看不出这支乐队是什么风格,所以没敢买。

不久,两年一度的进口音像制品展销会上,我在华纳唱片公司展区的电视屏幕上,第一次看到了这首《金钱无用》的MV。看完后我毫不犹豫买了一盘精选集《金钱无用》。

这盘磁带我百听不厌,越听越喜欢。甚至,《金钱无用》、《生活之路》这两首歌我都会唱了。我会唱的英文歌不多,《金钱无用》是我会唱的英文歌中唯一一首不知道歌词是什么意思的歌曲。我对着封面里的歌词,稀里糊涂看不出个所以然。貌似这首歌跟MTV有关系。

后来,我才知道,Dire Straits不叫“戴尔·斯特利兹”,而是叫“恐怖海峡”(或者按俚语翻译成“窘迫”、“困境”),Money for Nothing也不是“金钱无用”的意思,金钱啥时候无用过。它真正的意思是“不劳而获”,哈哈,整个一个猴吃麻花——满拧。这首歌的歌名我看过很多翻译,比如“来钱太易”、“一劳永逸”、“白手起家”,但最不靠谱的翻译就是“金钱无用”,还好,没有人把它翻译成“空手套白狼”。

那这首歌到底写的是啥呢?

现在有互联网了,我们都能把一首歌背后的事情查得清清楚楚。可在资讯匮乏的年代,想搞清楚非常难。我当时只是在一些音乐杂志上看到,说这首歌是乐队主唱马克·诺夫勒(Mark Knopfler)在一家商店里买东西时产生的灵感……

既然这首歌跟MTV有关系,写到这里,必须插叙一下,聊聊MTV。1981年8月1日,“MTV音乐网”正式开播,从最初只能覆盖美国东部到覆盖整个美国,再到80年代中期覆盖欧洲乃至全世界,MTV通过视觉方式,在促进唱片销售,推红音乐巨星(比如麦当娜)、改变人们欣赏音乐习惯、丰富八九十年代流行文化方面起到至关重要作用。

MTV开播时播放的第一首MV是英国新浪潮乐队“臭虫”(The Buggles)的《录像带杀死广播明星》(Video Killed the Radio Star)。这绝对是一首划时代的歌曲,电视普及了三十年,音乐终于可以通过视觉方式欣赏了。我想,多年后会不会有人写出一首《昔日再次重来》:当我很小的时候,我守在电视机旁,等待我最喜欢的那首Video……

1982年3月1日,MTV推出了一个宣传广告,它的广告词是:“我要我的MTV。”(I want my MTV)。之后,陆续有很多歌星亮相,用各种口音对着镜头重复这句“我要我的MTV。”这句话重复得有点让人烦。但有个人却从这句无聊的广告词里找到了灵感,并写出了一首歌,这就是本文开头提到的《不劳而获》。1987年8月1日,MTV欧洲音乐网开播,播放的第一首MV就是《不劳而获》。

马克·诺夫勒后来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他有一次去纽约的一家电器商店买东西,发现很多搬运工在看电视,电视正锁定在MTV频道,这些工人你一嘴我一嘴,挖苦讽刺电视上的摇滚歌星。诺夫勒觉得这些工人的糙话特别有意思,便站在一旁听——“你瞧瞧这帮傻波依(Now look at them yo-yo's),假装弹弹吉他对对口型,轻轻松松就把钱挣了,还能白嫖女人(chicks for free),我们还要搬冰箱运彩电。你看这些小娘炮,涂脂抹粉戴耳环”(See the little faggot with the earring and the makeup)……

诺夫勒在成为摇滚歌星之前,曾经在《约克郡晚邮报》做过一段记者,出于职业敏感,他赶紧跟店员借来笔和纸,把这些工人的话都记下来,成就了这首大热门歌曲《不劳而获》。诺夫勒在接受《Uncut》杂志采访时说:“我在逐字逐句地报道一个特别的人对音乐的看法,我当时把他的话抄录下来。他是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人。对他来说,成为摇滚明星很容易,因此可以‘啥活儿都不用干’(that ain't working)。”

这首歌不是讽刺MTV的,是在描述蓝领阶层厌羡名利的心态。多数时候,人们总是把事情想得很简单,觉得名利来得太易,只看见贼偷,没见过贼挨打。不过工人倒能看出一点:“其实他们不是笨蛋,你要弹吉他也会把手指磨出水泡”(Lemme tell ya them guys ain't dumb,Maybe get a blister on your little finger)。这首歌也是呼应他们另一首热门歌曲《摇摆之王》(Sultans of Swing)。

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人是不劳而获:寄生虫。

在录制这首歌的时候,马克·诺夫勒把正在度假的前“警察”乐队的主唱斯汀(Sting)薅了回来,让他客串。歌曲开头的那句“I want my MTV”便出自斯汀之口。

由于诺夫勒在创作这首歌的时候非常忠实那些工人的原话,这也成了他创作的诸多歌曲中最粗俗的一首。如果你看过1985年在伦敦温布利体育场为非洲灾民募捐的演唱会,会发现,诺夫勒在演唱这首歌的时候一直在忍着不笑场。


“恐怖海峡”与斯汀在Live Aid演唱会上

因为《不劳而获》几乎是复述电器搬运工的原话,内容粗俗,因而还引起了一些争议,很多人认为有歧视同性恋的嫌疑。伦敦的一家同性恋报纸就认为诺夫勒这么写有点越过底线。但诺夫勒认为,《不劳而获》中的主角是一个真正的无知者并以保守心态来看待摇滚乐手这个职业——一切从金钱角度来衡量——对摇滚明星只有一种勉强的尊重。这就是所谓的“厌羡”吧。

马克·诺夫勒应该感到幸运,因为当时只有在加拿大,电台一度禁播这首歌曲。这要是放在现在,整个美国都会封杀这首歌,你居然用“faggot”这样的词汇讽刺我们小同同、小跨跨、小变变,那还了得。左派忽悠人的本事就是“政治正确”,厕所都要有三个:男厕、女厕、跨性别厕,未来说不定还会弄出什么男排、女排、跨性别排,棒球、垒球、跨性别球……

《不劳而获》真的歧视同性恋吗?显然不是。这是诺夫勒少有的没有用第一人称而是用第三方视角叙事方式写出来的一首歌,一个没有什么教养的蓝领不太可能说出高雅的语言吧。他能判断出电视上的摇滚歌星对口型就能挣大钱,八成对别的事情的判断也不会高级到哪里去,他也不可能把“小娘炮”换成“大帅哥”。摇滚歌星矮墩壮(Elton John)就是个同性恋,当时也会在“恐怖海峡”演出中做嘉宾,如果这是一首反同歌曲,他还能前来助阵吗。另外,我把Elton John翻译成“矮墩壮”是不是身材歧视嫌疑?这样是不是政治不正确,是不是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据说“恐怖海峡”的经理人曾经问过MTV的人,怎么才能让他们的歌上MTV。他得到的回答是:“写一首热门歌曲,找顶级导演拍一首牛逼的MV。”他们做到了。负责拍MV的是史蒂文·巴伦,他曾经给很多歌曲拍过MV,比如迈克尔·杰克逊的《比莉·简》( Billie Jean)、布赖恩·亚当斯的《69年之夏》(Summer of '69)、《奔向你》(Run to You),最有名的是“啊-哈”(A-ha)的《接受我》(Take On Me)。我在音像制品展销会上看到的就是史蒂文·巴伦导演的电脑合成影像风格的《不劳而获》。

巴伦借题发挥,在《不劳而获》的MV中稍稍暗讽了一下MTV。但MTV没介意,他们认为歌曲开头斯汀引吭高歌的那句“我要我的MTV”是对这个品牌的最好宣传。MTV主推这首歌,也让《情同手足》(Brothers in Arms)这张专辑销量达到数百万张,最终在全球卖掉了3000万张。“恐怖海峡”从此在美国站稳脚跟。

“恐怖海峡”创作的大部分歌曲还都是挺严肃的,比如写福克兰群岛战争的《情同手足》,深沉而悲凉。里面有句歌词“And we have just one world,But we live in different ones。”翻译过来不就是“风月同天,命运各异”吗;还有《为何烦恼》(Why Worry)里面深情地唱着“There should be laughter after pain,There should be sunshine after rain,These things have always been the same。”简而言之不就是“阳光总在风雨后,乌云上有晴空”吗。当然他们的歌曲也会触及工业文明兴衰史,比如《电报路》(Telegraph Road),诺夫勒受挪威作家克努特·汉姆生的小说《大地的生长》的启发,在美国密歇根州的那条电报路旅行时产生了灵感,写出了这首歌。

对很多不了解“恐怖海峡”的年轻人来说,这支乐队仿佛来自恐龙灭绝后的白垩纪。不过没关系,你只要喜欢看《侏罗纪公园》,就会喜欢白垩纪的“恐怖海峡”。

 

话题:



0

推荐

王小峰

王小峰

496篇文章 15天前更新

本人,复姓王小,名峰,《三联生活周刊》前主笔。 本博客内容杂乱,不拘一格。欢迎参观,但不建议留言; 博客内容只代表我个人观点,不代表我供职杂志或其他组织机构观点; 商业网站、纸媒体如转载(含经第三方非商业网站及个人博客、网站转载),须经本人同意,并支付稿酬。 非商业网站、媒体、个人网站可以随便转载,无须支付稿酬,但必须注明出处或链接; 本人不上电视,不写商业软文,不给任何出版物写推荐语、序言,不做嘉宾。请有上述意向者调头。 日常联系请发邮件:noguessss@gmail.com 个人微信公号:只有大众没有文化(ID:wearthreewatches)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