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2019年06月07日 21:06

写手与瞟客

写手与瞟客 2002年,作家出版社要给我出本书,就是后来的那本《不是我点的火》。出书要有序言,我想到了两个朋友,他们对我后来的写作帮助挺大,一个是上海《音像世界》杂志的编辑丁夏,一个是当时还在《北京青年报》做记者的戴方。   给戴方打电话,说请他给书写个序,戴方一听就急了:“书是随便出的吗,你就出书。”电话这头我有些尴尬,“要不这样,你先看看书稿,要是水平不够,你就不写。”   我特别理解戴方的那种反应,书在一...
阅读全文>>
2019年05月30日 11:15

动物园里发生的那些奇葩事儿

动物园里发生的那些奇葩事儿

十多年前,我跟《北京晚报》记者戴方吃饭,不知道怎么就聊到动物园了。他饶有兴致地说:“咱们应该去动物园看看。”第二天一早,我们如约出现在北京动物园门口。

 

两个老爷们在周围尽是小朋友的动物园逛了半天,非常开心。可能有人会问,你们俩男的闲得无聊了是吧,干什么不好,非要去动物园。

 

我们去动物园,除了寻找各自小时候的影子,还有一个目的,想看看那些介绍动物的标牌上还有多少标着“肉可食,味道鲜美”...

阅读全文>>
2019年05月26日 20:18

CD唱片:一个变老前死去的故事(3)

CD唱片:一个变老前死去的故事(3) CD唱片:一个变老前死去的故事(1) CD唱片:一个变老前死去的故事(2)   五、衰落   1999年6月1日,年仅19岁的程序员肖恩·范宁和另一个叫肖恩的肖恩·帕克把一个叫Napster的点对点文件共享平台发布在互联网上,虽然只是测试阶段,但仍有数百名用户进行了互通有无的音乐交换与共享。在此之前,音乐只能花钱购买,现在可以免费获取。也是在这一刻,宣告了唱片公司结束了长达三十多年轻松悠闲的时代,并且要适应一种新...
阅读全文>>
2019年05月25日 20:38

CD唱片:一个变老前死去的故事(2)

CD唱片:一个变老前死去的故事(2) CD唱片:一个变老前死去的故事(1) 三、哑火 1982年4月,索尼携手飞利浦参加了《公告牌》杂志在希腊举办的国际音乐产业大会,两家公司信誓旦旦,想象着把他们发明的新式武器在大会上亮相,一定会引起轰动。因为70年代末期开始,音乐产业进入一个低谷,密纹唱片的销量下降,卡带销量也没带来明显增长。音乐也变得乏善可陈。CD无疑是带领唱片业走出低谷的最佳方案。   出乎他们意料的是,不管是唱片公司还是零售商,都对这...
阅读全文>>
2019年05月24日 20:28

CD唱片:一个变老前死去的故事(1)

CD唱片:一个变老前死去的故事(1) 上了点年纪的人,都知道CD唱片,恰好你又喜欢音乐,那么你可能有点唱片情结,会专门用一个书架收藏CD,那些花花绿绿的藏品,点缀着你的生活,甚至你的人生。   1982年,CD第一次进入到人们的生活中。   不幸的是,你喜欢的这个东西,在度过而立之年后,正慢慢死去,而且是你眼睁睁地看着它死去,一点办法都没有。去年,《洛杉矶时报》发表了一篇文章:《光盘时代可能最终进入临终关怀阶段》,怀念CD的文章在网上到处都是,...
阅读全文>>
2019年05月20日 20:25

网上吵架没有赢家

网上吵架没有赢家 很多人应该有这样的经历:在网上跟人吵过架,有时候还很受伤。所以互联网发明了拉黑功能。 刚有微博的时候,我没有玩,微博上发生什么事儿,我基本不知道,唯一了解微博动态的渠道就是饭局。那时候的饭局,主题只有一个,微博上争论的话题。大家各抒己见,同时还评论一下别人的观点,顺带骂一句某某傻逼。偶尔,有人幽怨地问老罗:“你怎么把我拉黑了?”老罗说:“你丫的观点特撒比,所以我拉黑了。”   我作为一个听众,...
阅读全文>>
2019年05月10日 10:59

【组图】伍德斯托克女孩,时尚永不褪色

【组图】伍德斯托克女孩,时尚永不褪色 我们都没经历过伍德斯托克音乐节。   那是1969年,有40万人聚集在美国纽约州伍德斯托克西南70公里的一片农场,写下了一段乌托邦色彩的历史,然后,让60年代这一页翻过。   即使我们今天能看到很多伍德斯托克的影像、文字资料,但是那年夏天发生的事,仍然像一个传说,不可思议。一场三天的音乐节,最多可容纳5万人的农场,预计有3万人到场,最终涌来了40万人。   伍德斯托克是60年代反文化运动的一个总结,是人们追求自...
阅读全文>>
2019年04月30日 11:10

通向天堂的阶梯上发生了什么事?

通向天堂的阶梯上发生了什么事? 最近,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一套“小文艺·口袋文库·33⅓系列”,这套丛书主要是介绍西方流行音乐史上的经典专辑,“33⅓丛书”是英国Bloomsbury出版公司(出版《哈利·波特》的那家公司)策划的一个系列丛书,请一个作者介绍一张摇滚史上的经典专辑(每本书大约10万字左右),目前该丛书已经出版了135本。Bloomsbury在巴西和日本也出版了本土经典专辑丛书。这个系列的中译本目前出版了五本:《地下丝绒与妮可》、《迈尔斯·戴维斯...
阅读全文>>
2019年04月28日 11:05

一个吃虫子的美食家是怎么炼成的

一个吃虫子的美食家是怎么炼成的 斯特凡·盖茨(Stefan Gates)是一位英国美食家,也是个主持人、作家、演员,他出过好多美食方面的书,拍过二十多部美食系列片,他相当于……英国的陈晓卿。陈晓卿把世界各地的吉野家都吃遍了,盖茨把全世界能吃的虫子都吃遍了。这么说你大概就知道他在英国美食界的地位了。     我们都很羡慕成功人士,尤其羡慕成功人士中的美食家,可以到处吃,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腹中。   But,正如托尔斯泰他弟弟所说:“...
阅读全文>>
2019年04月23日 09:29

世界读书日|一本关于书单之书的书单之书

世界读书日|一本关于书单之书的书单之书 每年一到“世界读书日”,你就会看到很多人晒书单,跟此时北京空中飘浮的杨絮一样,到处都是。这些书单大都来媒体、书店和出版机构,对举步维艰的出版行业来说,“读书日”更像他们的感恩节,尽可能借“读书日”多卖出几本书,列出各种书单推荐给读者。能卖出多少书先不说,至少每年在这时候能营造一种全民素质钻天猴式提高的假象。 可实际上,这几十年,图书的整体销量并没有明显增长,说明看书的人也没有增长多少。你想过没...
阅读全文>>
2019年04月15日 17:41

无法仰望,也没星空

我们经常会说一些陈词滥调的话,因为这些类似模板的话,本身跟你无关,说起来也不用走脑子。比如“仰望星空”。   “仰望星空”不是现代人常用的动作,古人没有手机,也没别的娱乐内容,所以才经常仰望星空,怀疑人生。古诗词里这类动作比比皆是: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夜宿峰顶寺,举手扪星辰。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河边独自看星宿,夜织天丝难接续。晚上危亭...
阅读全文>>
2019年04月13日 08:00

小鸟依人,大鸟袭人

小鸟依人,大鸟袭人

白桦林簇拥,坐在草地上看演出非常惬意。可演出还没开始,就迎来了一群特殊观众——上百只海鸥在头顶盘旋,这个场景简直太美了,真有点“小螺号瞎JB吹,海鸥听见了瞎JB飞”的意境。不过,它们不是冲着Nick Cave或The Dandy Warhols来的,而是另有所图。

Bukta音乐节

 

音乐节为观众准备了很多啤酒和小吃,现场一个铁架上挂满了挪威特产——鱼干,你想吃的话可以用锤子把大块的鱼干砸碎。人们在砸鱼干的时候,碎屑会溅...

阅读全文>>
2019年04月05日 16:54

25年前发生的大事,你可能都忘了

25年前发生的大事,你可能都忘了

1994年,好多人可能还没出生,好多经历过的人可能不记得这一年发生的事了。这一年发生了很多大事,甚至影响到后来我们的生活,比如互联网、智能手机、电子商务……我们来简单回顾一下。

★ 时任美国副总统的戈尔虽然是个政客,但是他发明了一个词汇:信息高速公路。那时还没有“万维网”这个概念,“信息高速公路”在当时用来描述全球网络访问和通信的计算机的未来。

 

★ 于1994年初,杨致远和大卫·费罗创办了搜索引...

阅读全文>>
2019年04月04日 22:06

毒品、同性恋和戴墨镜的男人

毒品、同性恋和戴墨镜的男人

●原“地下丝绒”(The Velvet Underground)乐队主唱卢·里德(Lou Reed)的传记《等待那个男人》终于出了简体中文版。在此之前,里德的歌词集简体中文版《穿越火焰》已于2014年出版。

目前外国歌手的歌词集出中文版只有两个人:鲍勃·迪伦和卢·里德。他们的歌词都是可以离开音乐,单独当成诗歌存在的。

 

我第一次听到“地下丝绒”的歌是在1991年,在北新桥的一家发烧音响器材店买的《白光/白热》(White Light ...

阅读全文>>
2019年04月01日 14:21

“我能请陈晓卿吃顿饭吗?”

“我能请陈晓卿吃顿饭吗?”

 

去年年底,我出国待了一段时间,偶有思乡之情,思的也无非是吃的。正如阿城先生所说,人在国外,想家了,多是因为胃和味蕾提出抗议了,嘴馋,想吃中餐。   嘴馋的时候,都会想到陈晓卿,会想象他把我带到一家其实未必像他说的那么好吃的饭馆,吃上一顿。重要的不是那些饭菜,而是听他山吹六哨谈论美食,转身我就可以现炒现卖了。有一次跟他吃饭,一共上了六道菜,第一道西红柿他就讲了半天:“西红柿其实是一种浆果,不是蔬...

阅读全文>>
2019年03月30日 11:58

不许联想 | 一只狐狸为什么从一只懒狗身上跃过去?


 不许联想 | 一只狐狸为什么从一只懒狗身上跃过去?

如果你是Windows操作系统的用户,并且安装、打开过系统里的字体,你一定会看到过这句话:“The Quick Brown Fox Jumps Over The Lazy Dog。”

你是否了解这句话对你使用操作系统并无影响,所以你肯定没有仔细想过微软为什么会使用这句话。就像你意识不到世界上播放频率最高的音乐是Windows启动的开始曲,更不会注意这首曲子是布赖恩·伊诺创作的一样。


有些东西我们太常见,以至于无视它的存在。所以这次我们来聊聊“The...



阅读全文>>
2019年03月26日 14:51

不许联想 | 一定要学会起哄架秧子

这是一篇闲聊欧美流行文化的文章,想必你没啥兴趣,或者看到一半发现是在损你,请慎读。先把丑话说在前面。

 

1995年,冰岛歌手比约克突然发神经,想来中国演出。她亚洲巡回演出本来没有中国,是临时决定的,出场费低得连我都能请得起。她想来中国大概是一直有个情结,从小就常听人叫她“China girl”,就是因为她一头黑发。

 

那时候没几个人知道比约克,即使她的新专辑Army Of Me在欧美很受欢迎,但在遥远的中国,...

阅读全文>>
2019年03月25日 15:43

不许联想 | 太多的爱会杀死你

不许联想 | 太多的爱会杀死你

【按】这篇文章我写于2012年10月,发在当时的博客上,主要是为了介绍陈震老师翻译的弗雷迪·墨丘利的传记《谁愿永生》。这本书出版后,和很多外国歌星传记一样,没卖出去多少本。

 

现在,社交媒体上都在谈论上映的《波西米亚狂想曲》,“皇后”的粉丝仿佛从石缝里蹦出来的一样。如果这部电影没有获奥斯卡奖,百分百不会引进,你眼前晃荡的还是赵雷、杨超越、鹿晗、吴亦凡……

 

《波西米亚狂想曲》在中国的票房的多少并不...

阅读全文>>
2019年03月23日 17:07

不许联想 | T恤问答V2.0

 不许联想 | T恤问答V2.0

做T恤以来,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每隔一段时间我会把这些常见问题总结归纳,写出答案,希望你们能对T恤有更多了解。

 

1、我脸大,脖子短,你能做V领的T恤吗?

如果世界上只有我一家做T恤的,我肯定会满足你的愿望。之所以有无数家做T恤的,就是为了满足人们无数种需求。就像谈恋爱一样,买卖双方要在茫茫人海中找到自己喜欢的那个人,而不是在一棵树上吊死。

 

所以,当我在现有能力下,提供有限的版型、颜色、...

阅读全文>>
2019年01月25日 17:44

不许联想 | 皇后杀手

不许联想 | 皇后杀手 前几天看了“皇后”乐队的传记片《波西米亚狂想曲》,看完后有点失望。   我记得《妈妈咪呀》的编剧凯瑟琳·约翰逊在回顾她写这个剧本过程时说过,她把“阿巴”乐队的歌词研究了半年多,发现歌词中隐约都指向一件事:婚礼。有了故事的核,接下来就好写了,运用想象力,虚构出一个合理而又精彩的故事,再把那些经典的歌曲串起来,这就是音乐剧《妈妈咪呀》久盛不衰的原因。“阿巴”在创作这些歌曲的时候肯定没有想过婚礼这件事。...
阅读全文>>